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转帖】“日本人莫入”国人是否弱智+幼稚

“千年易过,德国的罪孽难消。”德国驻波兰总督汉斯·弗朗克在纽伦堡就刑前如是说。其实,对中国人而言,“千年易过,日本的罪孽难消”同样恰如其分。因此,苏州某店铺“日本人莫入”的新闻在中国既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社会上的这种表达。


  苏州这家店铺挂出“本店日本人莫入”牌子,以及去年深圳一酒吧打出“日本人不准入内”招牌,如果仅仅从他们挂牌子本身而言,都是在合法的言论表达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它再往前走半步,即真的“拒绝日本人入内”,那么言论就变成了行为,就会顿失合法性。因为其在行使自己合法权利的同时侵犯别人的合法权利,已经走出合法的“表达范围”。

  当然,我认为,“日本人莫入”之所以在中国引人注目,并不在于事实上它有没有拒绝日本人入内,不在于它有没有违法,甚至不在于“日本人莫入”这块牌子本身,而在于这块牌子背后的对日态度和情感诉求。“日本人莫入”,这种表达既代表了不特定多数的中国民众真实的声音,赢得了众多的支持者,也被不特定数量的民众认为不理智,招致很多批评。

  可是,当我们认真梳理一下这些争议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我们很难发现,在“日本人莫入”这样一个似乎事关爱国的高度敏感的话题上,我们竟然很难判断哪个更为“正确”一些。“不让日本人入内”背后的声音,从正面意义上看,它会时刻提醒人们莫忘历史。而反对者,姑且以马立诚为代表的另一种声音为例,从正面意义上看,它会提醒人们要冷静、要注重策略。

  令人关注的是,社会上对日声音的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凸显。这种声音的交锋,不仅被相对充分地反映到了网络上,反映到了官方的网络上诸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等,也被部分反映到了传统的纸质主流媒体上,诸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等。这表明,在对日问题的认识上、情感上乃至态度上都正在多元化。

  这些声音力量不一、大小不一,但是,他们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他们呼喊的权利是平等的、是相同的。这些声音,理当依照共同的游戏规则,通过“看不见的手”不受干扰地互相博弈,互相妥协,互相影响,共生共存。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成熟的、良性的言论生态、思想生态。回到民间对日这个问题上来,无疑只有多元的声音,才可能博弈出一个对日的理性态度来。

  每一个声音,不论其激进也好,保守也罢,理性也好,感性也罢,是否可以表达,标准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符合法律。
[Move][B]我用一颗期冀的心叩问人生,仰望伟大的星空,悟于宇宙的苍远而亲切,但都不是心。[/COLOR][/FONT][/B][/SIZE][/Move]

Re:【转帖】“日本人莫入”国人是否弱智+幼稚

人家开店怎么对待日本人是人家的事,至于法律,能管就管.
不过说法律是对待日本人的唯一标准,我不理解.
法律是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的,
旧社会还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法律呢.

Re:【转帖】“日本人莫入”国人是否弱智+幼稚

[I]以下引用每当想起你的内容:
[/I]人家开店怎么对待日本人是人家的事,至于法律,能管就管.
不过说法律是对待日本人的唯一标准,我不理解.
法律是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的,
旧社会还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法律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