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讨论】小布VS老萨(看回贴新动态)

导读:
这篇贴子全部是转贴。全贴共10余篇。里面分述了几个内容
1、美伊双方的准备及现在仍未开战的原因
2、美对伊核查的备忘录
3、美打此战的动因—————石油,这场战争的结果展望,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4、中国的态度更重要是中国受到的影响(军事、经济)
请大家有兴趣的选看回贴


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曾经将沙特阿拉伯富翁本拉登称为“恶魔的化身”,并在许多场合公开表示,对拉登,必须做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过,在最近几个月中,拉登逐渐“淡出”了,取而代之的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这位中东“不倒翁”因此有幸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

  于是布什威胁“伊拉克,我们要来了!”,可是萨达姆却说“背着棺材来!” 

布什肯定在咬牙切齿:“老爹当初为什么不利用海湾战争就把伊拉克给"解放"了?”恼火的同时还在庆幸拥有对伊作战三大利器:
  强大的军事力量:战无不胜的“恐怖”军团;
  拉拢反对派力量:集结反对派力量"里应外合";
  盟国军事力量:协同作战,扩大战果
萨达姆这位能称为枭雄的人,一面对美国骂阵,一面却又要求联合国恢复武器核查。不愧是"艺高人胆大"啊,原因是他拥有抗美三大法宝:
  团结的人民:这是战胜侵略者的最大宝物;
  幻变的战术:萨达姆擅长藏匿且有远程导弹在手,想打就打;想躲就躲;
  穆斯林力量: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穆斯林国家"讨厌"美国

各国均反对美国借口“反恐”,将反恐战争范围片面扩大化,不仅是原来美国的盟国,还是伊拉克周围的国家,均发表了声明:

  俄罗斯不仅反对进攻伊拉克,还大方的与之进行经贸合作

  美国的盟国:英国人民不同意,法国人民反对,德国不赞成,意大利要证据

  伊拉克的邻国: 也门反对,约旦和土耳其担心,科威特不同意,卡塔尔不赞成

“山雨欲来风满楼”,美国动武的日子似乎越来越近了,难道美国一定要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来打这么一场既花钱又费力还遭人骂的“反恐”战争?


Remind:此消息由soviet28在01-09 01:02:53做过手脚,呵呵……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萨达姆三招对付布什

  在西方人看来,萨达姆无疑是在玩一个危险异常的游戏。面对美国咄咄逼人之势,老谋深算的萨达姆连出三记组合拳,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

  第一招:和联合国“保持一致”

  西方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伊拉克时至今日依然还在偷偷地制造生化武器。三年前,联合国武器检查小组前去伊拉克执行调查任务,却被萨达姆给挡在了门外。然而上周,萨达姆终于改变立场,同意联合国检查员重返伊拉克,并从本周开始继续调查。

  萨达姆也许认为,通过让调查员进入伊拉克,但是却不让他们进行调查这种方式,至少能拖上一年时间免受攻击。

  第二招:瓦解反伊同盟

  近来伊拉克官方频频与欧盟亲密接触,寻求与后者正式对话的途径。其用意显而易见是为了拉拢同盟者,孤立美国。虽然英法两国对此反应不甚热情,但是法国却已多次敦促美国再耐心等待一阵,等联合国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后再决定是否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而和伊拉克有密切商业来往的俄罗斯方面则希望,一旦联合国调查小组进入伊拉克之后就立即停止对伊的制裁。

  第三招:“拥抱”阿拉伯兄弟

  与此同时,萨达姆也没忘了搞好和周围阿拉伯兄弟的关系。在三月底结束的阿拉伯峰会上,伊拉克和沙特、科威特等国重修于好,伊拉克公开承认科威特的主权和边界、领土完整,并且承诺说永不侵犯科威特。萨达姆此举无疑是希望他的阿拉伯邻邦会助他一臂之力,劝阻美国打击伊拉克。此外,萨达姆还找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来折磨布什政府的神经————他承诺,将对那些巴勒斯坦人体炸弹“烈士”遗属予以重金奖励,每个“烈士”家庭可获得高达25000美元的奖金,这可是普通巴勒斯坦家庭一辈子也挣不回来的天文数字。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背景资料:安理会对伊武器核查问题新决议诞生大事记

新华网联合国11月9日电背景资料:安理会对伊武器核查问题新决议诞生大事记

  新华社记者郭立军

  联合国安理会8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从而结束了美英两国就伊武器核查决议草案从酝酿、起草、讨论到最终通过的艰难而复杂的过程。

  9月1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第57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开幕时发表讲话指出,伊拉克长期违背其销毁武器承诺,呼吁对伊实施更严厉的核查,并敦促联合国安理会对伊采取果断行动。

  9月16日,伊政府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愿无条件接受恢复核查。

  9月23日,英国公布伊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况的报告。

  9月底,美英及法国分别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提交各自的决议草案,美英寻求“自动授权动武”,而法国则主张对伊解决武器核查问题分“两步走”。

  9月30日至10月1日,伊政府官员及有关专家与联合国对伊武器监督、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监核会)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代表在维也纳就恢复核查的技术性安排举行会谈。

  10月1日至8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美英提案举行第一阶段的磋商。

  10月8日,监核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联合致函伊政府,要求伊方就维也纳共识做出书面确认。

  10月10日,伊方就核查安排复函监核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

  10月11日,美众、参两院通过授权布什对伊动武的决议。

  10月12日,伊方就核查安排再次复函监核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

  10月16日至17日,安理会就伊拉克问题举行公开辩论,与会代表一致敦促伊全面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呼吁政治解决伊问题。

  10月17日,应中、法、俄3国要求,美删除了提案中要求“自动授权动武”的内容。

  10月21日至23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就美英提案举行第二阶段的磋商。

  10月23日,安理会就提案进行首次全体磋商。

  11月5日美再次对提案做出修改,但在执行部分第4段暗含动武内容。

  11月7日,美再次修改提案,明确了对伊“实质性违反”销毁武器承诺的判定权归安理会。

  11月8日,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441号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决议内容立即通知伊政府。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国际资料: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大事记

1991年至1998年,联合国先后派出2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到伊拉克进行了400多次调查,销毁了一系列导弹、导弹发射装置、化学武器以及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材料和设备,历经多次武器核查风波。

  

  1991年

  5月1日,联合国宣布,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为首的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特委会)组建完成。

  5月14日,特委会第一批由34名专家组成的技术小组抵达巴格达,开始对伊境内核设施进行实地核查。

  5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向安理会提出一项销毁伊拉克武器的三阶段计划。

  1992年

  7月5日,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要求进入伊拉克农业部大楼搜寻有关武器的材料,遭到拒绝。到26日,伊拉克一直禁止联合国核专家进入伊农业部。

  1993年

  6月11日至7月19日,伊拉克多次表示反对核查小组在其一些弹道导弹试验基地安置永久性摄像监视装置。

  11月26日,伊无条件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长期监督伊拉克武器生产的第715号决议。1997年

  10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允许特委会和核查小组进入伊的任何地区、设施进行检查。29日,伊决定禁止特委会和武器核查组内的美国人进入伊领土。

  11月20日,伊拉克宣布允许特委会“原班人马”返回。第二天,伊拉克宣布禁止核查人员进入“总统府邸”。

  1998年

  1月12日,伊禁止以美国人斯科特·里特为首的军事核查小组进行核查,引发当年第一次核查风波。

  2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抵巴格达进行调解。23日,安南同伊拉克达成协议,核查人员可以自由地、不受限制地进入包括8个总统府邸在内的任何地点。

  3月26日至4月2日,联合国特别小组对伊多处总统府邸进行核查。特委会证实伊方面给予了合作。

  10月31日,伊拉克决定完全中止同特委会任何形式的合作,包括特委会在伊境内的武器监测工作。

  11月5日,安理会通过第1205号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全面恢复与联合国所有武器核查人员的合作。14日,伊拉克接受决议。

  12月17日,英美对伊发动了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伊拉克随后中断与特委会的合作。

  1999年

  12月17日,安理会通过第1284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监督、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简称“监核会”),代替名存实亡的“特委会”负责对伊销毁生物、化学武器和弹道导弹的核查,但一直遭到伊拉克的拒绝。

  2001年

  2月26日,联合国与伊拉克关于恢复对伊武器核查问题会谈在纽约举行,这是自1998年12月以来双方首次直接接触。此后双方进行了多次会谈,没有取得进展。

  2002年

  8月1日,伊外长致信安南,邀请联合国“监核会”主席汉斯·布利克斯访问伊拉克,并希望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能“在双方同意的最早时间内”抵达巴格达。

  9月16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武器核查。

  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的第1441号决议。

  11月13日,伊拉克接受安理会第1441号决议。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美国《时代》:布什政府为何不急于对伊动武?

中新网12月23日电 美国《时代》周刊近日载文指出,尽管美国政府已经宣布伊拉克对联合国旨在解除其武装的决议构成了“实质性违反”,但是布什政府却仍然在寻找能够说服美国民众及其盟国对伊动武的理由和证据,那么美国为何在对伊动武的问题上显得并不着急呢?

  华盛顿方面表示,伊拉克于12月7日提交的武器报告中存在不少错误和遗漏,这对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1441号决议构成了“实质性的违反”。但是布什政府并没有要求联合国同意其上述观点,并发动对伊拉克的入侵。

  联合国首席核查官布利克斯在安理会上表示,伊拉克的武器报告当中没有什么新内容,而且一些关键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美国务卿鲍威尔也表示巴格达没有让世人看到“和平解决伊拉克武器问题的希望”。

  不过,鲍威尔并没有要求安理会支持美军对伊动武,相反,他反而强调有必要进行更细致的核查,而且美国还将向核查人员提供相关线索,同时请联合国核查人员在伊拉克境外采访伊拉克的武器科学家,让这些科学家说出萨达姆的武器计划。

  布什政府显然还在希望这次的核查能够找出萨达姆仍在研发被禁武器的证据。与此同时,美国民众也希望看到证明伊拉克在武器问题上撒谎的证据,因为这样一来联合国也会支持对伊动武。

  《时代》周刊近日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66%的美国人认为美军在没有掌握伊拉克还在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证据的情况下不应该入侵伊拉克。即便美方声称找到了相关证据,而联合国核查行动却没有发现什么关键线索,38%的美国公众还是反对对伊动武,支持攻打伊拉克的民众比例为54%。

  与此同时,《洛杉矶时报》的调查也显示,72%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政府还没有找到可以支持对伊动武行动的证据。接受调查的民众看起来更相信联合国核查行动的结论,而不是美国政府当中那些鹰派人士的看法。67%的美国人认可核查行动,尽管布什政府表示保留单方面动武的权力,但50%的美国人表示即便萨达姆阻碍核查,美国也不应该在未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入侵伊拉克,只有31%的人表示同意华盛顿在伊拉克不履行联合国决议的情况下对伊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

  布利克斯定于明年1月27日再次向安理会汇报伊拉克履行联合国决议的情况,因此布什政府现在几乎没有机会说服安理会成员国同意立即对伊动武,毕竟伊方没有阻碍核查行动,而且核查人员也没有发现被禁武器的迹象。现在安理会能够做的也就是让核查人员加紧寻找可疑武器以及回答伊方在哪里、何时以及采用何种方式销毁了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敦促核查人员进一步展开检查行动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线索也许是布什政府最明智的做法了。而且,布什政府这么做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他们的军事行动一直在继续。五角大楼表示,美国准备在明年1月将部署在海湾地区的美军人数增加到10万人。与此同时,美国还在积极寻求海湾地区其他国家的支持,另外英国也制定了向海湾地区派遣4万名士兵的计划,在美英政府心里,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是否对伊动武,而是如何打好这场战争,以及后萨达姆时代伊拉克政权应该如何组成。

  在军事行动方面,有关议题主要包括:是用空袭和特种作战部队结合的方式对伊动武,还是直接派遣地面机动部队迫使萨达姆就范呢?入侵之后美方应该将权力交给伊境内的反对派别,还是由美军方暂时管理然后再选出民选政府呢?

  无论如何,美英对伊动武的前景已经十分清晰,《时代》周刊调查显示63%的人认为这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不过,考虑到目前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再加上联合国核查行动尚未结束,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在这一期间尽量争取民众支持票是最有效的战略,这样一旦明年某一时间战争真的打响,美国至少不会感到后院起火、两线作战。(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萨达姆可能使最后杀手锏 引爆油田制造环境灾难

南方网讯  随着美国不断上紧“倒萨”战争的发条,一些国际环境保护人士开始担心,处于劣势的伊拉克总统撒达姆可能将破坏生态环境作为战争最后的“杀手锏”,从而加剧1991年海湾战争造成的环境灾难。

  世界资源研究所主席乔纳森·拉希24日说:“很多人认为1991年那场短暂的战争给科威特带来了自由,而事实上却是一场环境灾难,海湾地区的人们至今都没有摆脱这场灾难。”他还预言,如今一旦萨达姆遭到袭击,他很可能会故意制造又一起环境灾难。

  美国情报部门官员上星期也表示,他们担心,萨达姆这次如果面临战败,还会像海湾战争结束时一样实施“焦土政策”———战争中实行的一种自我破坏政策。

  据法新社报道,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落败而逃时,放火摧毁了732处油田,导致每天有400万到600万桶、相当于全世界石油日消耗量10%的石油化为滚滚浓烟,将总共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世界资源研究所调查发现,在伊朗境内距离科威特2000公里的农庄提取的气体样本中,居然也含有石油的沉积物、煤烟、硫磺以及其它黑色碳酸物。此外,没有燃烧的石油在农田中沉积下来,形成大块黑色胶泥,造成田地再也无法耕种。在科威特南部就有一个长达800米、最深处约5米的油泥湖。

  此外,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局统计,伊拉克当时还将600万至800万桶石油倾倒进印度洋。海上的浮油造成2.5万只海鸟死亡,腐烂的尸体在海岸线上积成一层厚厚的黑色粘性物质,使那里原本就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

  伊拉克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处的地带土地肥沃,是世界上最古老和丰富的生态系统,也被一些考古学家认定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然而,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之后,伊拉克实施的水利政策却使这片富庶土地的水源逐渐干涸。近十年来,伊拉克出于军事目的,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沿岸修建了30多个大坝,使90%的河水改向,造成两河之间的地带陷入半沙漠状态,40多种水鸟、甲壳类和哺乳类珍稀动物绝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这一灾难可以与咸海干涸和亚马逊平原森林被砍伐等严重破坏环境的事件相提并论。

  因此,世界资源研究所呼吁,如果对伊开战,美军必须把控制油田作为重中之重,以避免1991年的石油灾难再次发生。他说:“如果美国及其盟国最终还是决定在海湾地区发动战争,决策者必须对战争可能导致的环境后果做好充分准备,而且制定计划,将战争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最低。”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萨达姆?石油?布什舞剑 意在石油

  石油,被称为“黑金子”,它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石油是目前世界最主要的工业原料。无法想象人们离开了石油,还能坚持多少天?那时的世界一切可能是混乱的。日本某要人曾经很夸张地说,如果日本没有石油30天的话,可能就会有300万人死亡。

  目前世界国际形势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美伊战争是否会开战已经为世界带来了不必要的恐慌,那就是石油开始疯狂涨价。目前石油价格已经超过30美圆并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虽然布什对伊态度的缓和为石油价格降温,但仍然比8月高出许多。

  一些国际形势专家将美国对伊拉克动武定义为,美国摆平萨达姆为虚,占据石油产地为实。自从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遏制并进而颠覆萨达姆政权,成为美国历届政府的长期目标,事关美国的重大“国家利益”,即海湾地区石油资源。现在“9.11”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假如美国摆平了萨达姆,世界的石油价格将不再由欧佩克所决定了,美国也许就真的成了世界石油巨无霸。[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美伊交战远瞻!

美伊若开战将会导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扬

新华网阿布扎比10月13日电(记者邢旭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石油矿产部长纳斯里和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沙基卜13日在这里强调,一旦伊拉克遭到美国的军事打击,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将大幅上扬。

  纳斯里和沙基卜是在“阿布扎比第十届国际石油展览暨石油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作上述预测的。  

  纳斯里说,最近海湾地区的局势发展影响到国际原油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高,欧佩克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已接近28美元。目前的高油价中平均每桶就有5个多美元是受战争爆发的威胁而被抬高的。如果局势继续恶化,国际原油价格将继续攀高。

  沙基卜说,美国如果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国际原油价格必将大幅上涨,海湾石油设施在战争中遭破坏的程度和国际市场原油供应的短缺量将决定油价上涨的幅度。

  海湾地区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为45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45%。(完)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美伊对抗远瞻2
战争阴云笼罩石油市场 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生变数

随着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威胁声日益提高和紧锣密鼓的军事部署,英美两国争取盟国支持和有关国家默许的外交斡旋也在加紧进行。军事打击伊拉克会给复苏前景本就不十分乐观的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近期的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复苏进程目前令人疑虑,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则刚刚从漫长的衰退中苏醒,许多新兴经济国家仍在艰难爬坡。倘若美对伊战端一开,在炮弹炸响的同时,世界经济也无力抵御其冲击波的强烈影响。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石油价格的波动。早在美国最初发出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威胁之后,石油市场就已闻风而涨。今年8月份国际石油市场油价一度涨到每桶30美元,达到15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这些对中东石油依赖程度颇高的经济大国影响巨大。

  油价飞涨之下,发达国家中对石油依赖比较严重的行业如航空和运输部门先受其苦。这些行业在“9·11”事件之后本已遭受重创,油价上涨无疑是给它们雪上加霜。这些行业巨头在成本上涨、利润降低的压力之下必然减少其投资,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直接受到影响。而在油价上涨的影响下,新兴的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国家,经济增长也将更加困难。同时,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一直在低位徘徊的世界股票市场也在劫难逃。

  油价上涨还会大大抑制普通百姓的消费。企业成本的提高,也可能带来失业率的增加,使人们可供支配的个人消费资金减少。同时,公司成本升高导致的物价上涨,特别是燃料价格的窜升,使人们冬季取暖和交通费用更加昂贵。这无疑是釜底抽薪,使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支柱的内需大大减弱。

  过去30年中,石油价格曾因中东政治军事危机而3次大涨。上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就导致了全球经济萧条。而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原油价格一下窜升超过40美元,也使世界经济遭到打击。而一些分析家认为,目前的价格已经将1到5美元的战争风险包含在内,也就是说,对攻打伊拉克的担心已经包括在这个价格之中。伦敦的国家经济社会研究所的佩因认为,如果油价连续保持6到9个月的高水平,世界经济就可能出现衰退。纽约的研究公司-欧亚集团总裁布莱默则把问题看得更加尖锐:鉴于日益严重的巴以冲突,如果中东局势失控,可能对石油市场具有长期影响,把世界推进经济衰退的大灾难。

  当然,同20世纪70年代相比,工业依赖石油的程度已大大降低,能源使用效率大大提高,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石油储备以应付危机。阿拉伯产油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考虑也不大会中断石油供应。即便如此,这些因素并没有减轻国际原油市场对中东局势动荡的担忧。

  对于经济复苏的前景,人们的神经仍然高度紧张而且信心十分脆弱。由于牵涉到世界神经和世界主要石油生命线,这一军事行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许会比“9·11”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对石油市场的直接影响之外,对于金融市场、零售业、商业投资、旅游和其它经济生活关键因素也势必会造成很大心理影响。同时,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取向和人心向背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也在其中。而从经济与政治军事联系等错综复杂的现代政治格局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的后果方面看来,其影响也不容忽视。

  总之,随着战争阴云的聚积,世界经济所面临的风险不言而喻,至少短期内世界经济的复苏前景将蒙上浓重的阴影

Re:【讨论】小布什VS萨达姆

谁会从中受益???
欧佩克坐收渔利


欧佩克主席卢克曼称欧佩克决定不增加石油产量
先是价格上涨 坐地收钱:世界原油价格受中东战火刺激 再创新高

  原油造价在9月急升至19个月来的新高,最高曾报30.48美元一桶,而后还一路攀升。    
   接着决定不增产,维持一定的高收入水平:欧佩克决定不增加石油产量 维持2170万桶/日不变

  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席卢克曼19日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采访时称,由于目前全球石油储量足以满足市场需求,欧佩克11个成员国一致决定不再增加石油产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