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贴图】你是《人间四月天》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
             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音
很喜欢的一首诗,林徽音为徐志摩写的。
今天又要讲爱情故事了,但不仅仅是爱情故事。
从哪里开始呢,从徐志摩开始吧。

     徐志摩家境殷实,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二十岁那年和媒说之约的富家小姐张幼仪结婚。婚礼隆重而盛大。在旁人眼里,他们是那样天造地设门当户对的般配。两家的家业也因此次联姻更庞大。在新婚的洞房里,志摩看着要和他白头偕老的新娘满心欢喜,这不就是小说里有着流转眸子,在不经意间一扬手抛出绣球的女子么。但是三天后,这欢喜便消散了。他的新娘没有一点他曾期盼的浪漫,她只是个实实在在的,善于经营家业的传统少妇。
     徐志摩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学成西方先进的理论回来兴家业,去了美国主修经济。但是出于对英国哲人罗素的膜拜,他去了伦敦,在那里遇到了他生命湖心的一点波光――林徽音。他们两个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很快卷入了灵魂激撞的漩涡无法自拔。于是一起去了剑桥学习文学。
     此时幼仪也撇下三岁的幼子从老家也来到了异域,为的是和丈夫相伴相随。徐志摩让她多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变得开明有知识,以和自己心灵想契,但是后来发现那完全是徒劳。他爱的人不是她,是林徽音,那才是他精神和灵魂的追求。在后来给恩师梁启超的信中他这样写到:“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以为的幸,就是林徽音。于是他让幼仪学的那些开化的思想竟成了让她离开他的武器。徐志摩在报纸上登了《离婚通告》,于是在中国的现代史上,第一对西式离婚的纷飞燕就是他徐志摩和张幼仪。
     徐志摩没有了旧式包办婚姻的束缚,顿时身心轻松,于是归心似箭地回到中国找他的缪斯林徽音,却得知她要和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婚了。满腔如火的爱恋被冰水瞬间扑灭,他怏怏地退却了。
     在一场舞会中,他认识了他朋友的妻子,上流名媛,在诗画小说上十分有天赋的交际花陆小曼。两人顿生爱意。但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弃妇之夫。他,徐志摩,就是凭着一腔孩童般天真的固执,让陆小曼和他丈夫,一个威严的军官离了婚,并将她娶回了家。家庭实质上的冷漠和经济上的断绝,让他们两个生活得好辛苦。志摩为了生计疲于教书的奔波,从此才华便被搁置枯竭。小曼也因为习惯慵懒而过着闲散的生活,星光黯淡。
     徐志摩忘了林徽音吗?没有,甚至他生命的故事也因此匆匆划上了让人叹息的句号。
     一架飞往北京的飞机坠毁,无人幸免,包括为追寻林徽音脚步千里迢迢去听她讲座的徐志摩。终年三十六岁。

     往事如烟。岁月慢慢尘封起这段八十年前的爱恋。掩卷而思,那些尘埃落定的人却再也忘不掉了。

张幼仪
     张幼仪是徐志摩名分最尊贵,感情却最淡的原配夫人。那七年是她生命里唯一的婚姻。
     除了《离婚通告》和劝她追寻精神自由而同意离婚的大话连篇的信外,徐志摩再没有留给她半点文字。在世人的眼里,她的形象被刻画成传统的裹小脚的封建妇人,似乎这样的角色在电视剧里也不用给予多少笔墨。但是,一个健全人,有爱,有恨,有快乐,有悲伤的人,她的一生,她的喜怒哀乐,容许被这样草草的忽略掉吗?她不是在同意了离婚协议后就退出了人生舞台的,她还是一个存在,不管接受世人的同情,非议还是冷眼旁观,她都要面对,而且是孤零零一个人面对。张幼仪活了88岁,换言之,她是在徐志摩死后56年才去世的。那么在这五十六年的人间冷暖世态炎凉里,有人换位想过她的感受吗?有人用一点点的同情给她哪怕是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吗?我不知道。我也不敢想像,如果是我是她,拿什么来做勇气面对漫漫的人生长路。      但是张幼仪活得很好,不是不悲不苦,而是作为一个女人,她做到了别的很多女人做不到的事情。
     当张幼仪怀了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徐志摩正疯狂地追着林徽音,于是要她把孩子打掉并要和她离婚。张幼仪不同意,徐便一走了之,把她一人撇在了波士顿。幼仪到了巴黎又去了柏林,生下了这个小孩,取名彼得。彼得一生没有见过几次父亲,在三岁时夭折。幼仪产后很快从现实的悲痛中振作起来,进入了一所大学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了公司和上海女子储蓄银行都大获成功,成了令人瞩目的新女性。
     这不是张幼仪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也许她一个旧女子,在那样的年代和那样的思想中取得这样的成就很了不起,但是,让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的是她人性里的闪光点。事业会更人易主,但是那些心底里最纯真的金子,永远不会被磨灭。
     没有名分的幼仪回国后仍服侍着徐志摩的双亲并精心抚养她和他的儿子,后被认作寄女。她还策划编纂了《徐志摩全集》,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那个抛弃了她的男人的著作。作为一个被无情“休了”的女人,在社会上承受多大的舆论压力和流言蜚语,她却从未对外有过一句怨言。包括在徐志摩死后的五十多年里,对于他们的感情,她连只字片语都没有吐露过,仅仅出于对他的敬重和爱。

     幼仪终于也老了,要给自己的生命划上句号了。于是她用在人间最后的气息说出了这样的话: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那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有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样的女人说出这样的话,让人心疼得掉眼泪。不是说不定,可以肯定的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不要把张幼仪作为徐志摩短短的一段经过,她是一个值得敬佩和景仰的人,她不是站在徐志摩和他爱的女人们阴影里的配角,他们的爱再惊天动地也遮盖不了她的光芒,正是张幼仪那点朴实而又恒久的光,给那段并不完美的人间恩怨抹上了生命的暖色。也不要给张幼仪立牌坊,她的付出,我相信不是因为贞节烈女们的三从四德,而是出自一个女人心底最柔软的善良。


林徽音
     说完张幼仪就要说林徽音了。也许没有林徽音,徐志摩的婚姻不会在那里结束。
     林徽音是个才女,诗书琴画她都很有天赋和造诣。十六岁那年遇到了大她八岁的徐志摩。
     他们的爱好那么相同,情趣那么相和,一声鸟儿的啼转和一片花瓣的凋零都会引起长久的共鸣。一起吟诗听音乐为追寻精神的获得而乐此不疲。他们是惺惺相惜的。但是林徽音最后却选择嫁给了梁思成。究竟是难言之隐还是由衷的选择?
     她不是个冷淡的女子,她也有和徐志摩一样热焰的感情。但她又是理智的,作为一个传统教育下的女子,她明白什么事是大不为的。虽然徐志摩已经为了她做了违背世俗大逆不道的事情,成了千夫指,但是林徽音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她要“对得起”人――父母,丈夫,子女,甚至徐志摩。
     如果说林徽音是个被传统牵绊住言行的人,又错了。因为家庭的境遇,她从小就要求在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所以并不封建守旧。但是林徽音清楚徐志摩是个绝对崇尚精神追求的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爱,自由和美”,他也说自己是为爱而生的人,所以,这就是她聪明的地方,她明白徐志摩爱的不是现实中的自己,而是一个浪漫诗人想像中的林徽音,如缪斯般无暇的精神圣母。她承担不起。对徐志摩这样的人来说,现实会跌碎他完美的梦境。对于自己,林徽音将感情理解为性灵上的友情,而非世俗里的爱情。虽然她对他的爱,仰慕再浓烈,也没有办法嫁给他。      我在这里想。林徽音也确实理智得过人。人的感情,不是切饼,三分是情,七分是谊,可以决定要跟着谊走而弃情于不顾。但是她确实做了个最正确的选择―――嫁给梁思成。

     梁思成-梁启超的儿子,学成西方的建筑理论,专门研究中国古典建筑。
     林徽音嫁于思成,不是退而求其次,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十分深厚。因为怕战争对所剩不多的古建筑的破坏,他们去边远的内地农村记录绘制中国古建筑图样,林徽音用她的绘画才华替梁思成整理誊正草图,梁著作中的插图,都是由林徽音手绘的。林徽音的才不是一般,她直接参与了中国国徽和中国烈士纪念碑的设计,她自己独立的文集以及和梁思成共同的著作是中国建筑学和建筑史学上不可或缺的贡献。她在文学诗歌方面的造诣又使她的建筑论文有着无可取代的异彩。
      人们后来说,如果当年林徽音嫁给了徐志摩,顶多只能有一个文学家林徽音;因为她嫁给了梁思成,不仅有了一个文学家林徽音,还有一个建筑家林徽音。
     那么林徽音仅仅是为了做一个建筑家而放弃了徐志摩吗?林徽音没有那么势利。对徐志摩的追求,林徽音后来是完全理解的;但是林徽音所追求的,徐志摩未必理解,更谈不到专业上的支持。所以林徽音最后于感情于理智都选择了梁思成,因为他们关心同一个事业――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们在一起,除了有爱情的基础,还有共同语言做基础,更广阔的事业前景做基础。让人不禁要发出一声轻叹:好聪明的女子!

      但林徽音终究是个有情有爱的人,她虽然嫁作人妇,但是对徐志摩那份纯真的感情终究没有变过也没有淡过。梁思成对此深深的理解,所以他也做了别的男人也许做不到的事:在徐志摩坠机的地方拾了一块飞机残骸回来,一直摆在林徽音的案头直到她去世。替爱人找回不属于他们的爱的纪念,梁思成对林徽音那沉甸甸的爱也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林徽音不肯离开生活条件极差的农村,一直陪伴在梁思成身边完成他们的事业。劳苦和脏乱使她染上了肺病并恶化,最终夺去了她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弥留之际,林徽音要求并见到了张幼仪,生命中第一次的见面也是诀别。两个女人什么话也没有说却从对方的眼里明白了对同一个人深沉的爱。
随着这个风华绝代的才女在人间消散,一个色彩浓烈的灵魂也化作了风化作了云。是非功过让给后人评论吧,她又将去追寻什么了呢?生命给我们留下的永远是问号。

陆小曼
      陆小曼也不是等闲的女子。父亲是学者兼外交官的她出身书香世家,所以从小就受琴棋书画的熏陶,而且颇赋天资。但是同样的包办婚姻让她和丈夫之间没有实质的感情。丈夫王赓是一个威严的军官,给予的更多是如兄长般的关爱而不是爱情,所以对真爱期待很高的陆小曼当然会怅然失落。直到遇见徐志摩,她终于明白什么是真挚热烈的爱,于是那么奋不顾身,即使前面是熊熊烈焰,她也义无反顾选择了飞蛾扑火。
      她终于做了徐志摩的妻子,经历了那么多,可谓苦尽甘来。他们婚后过了一段整天吟诗作画观花赏月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公公对媳妇的不满让他们断了经济来源,陆小曼又因为长年病弱的身子染上了鸦片,让两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顿。曾终日出入舞厅受人追捧,在棋牌桌上挥金如土,衣食无忧的千金大小姐如今过着饥不饱馕穷困潦倒的生活,这种为爱的牺牲,是该赞还是叹呢?
      在徐志摩出了意外后,她却像变了个人,花了好几年时间整理徐志摩的遗作。这也是她唯一可以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和爱的方式了吧。最终她也是在抑郁的落寞中孤独的死去。
      陆小曼在这场人间戏剧里也许是世人给予同情最少的女人。但是她绝对不是无情无义的女子。虽然和丈夫没有爱情,但是在终于摆脱婚姻禁锢的时候,她还是掉下了眼泪。她心里又何曾没有愧疚和抱歉。在嫁入徐家后,虽然受到冷遇,她还是在努力做好一个媳妇。曾经再怎么矜持和骄傲,终究还是个女人啊。可想要扮好一个最普通女人的角色,又谈何容易!

无可非议的是陆小曼很重要。因为徐志摩在她这里结束,也因为只有她给了徐志摩一份完完整整的爱情。就这点来说,请多一些宽容吧,对一个为了爱情已经什么都不计较了的女子,还有谁忍心苛求什么呢。


徐志摩
      主角最后一个才登场是因为他的光芒太耀眼,任凭谁也遮盖不了。他是一扇窗,让东西两方的人窥视到了彼此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无价之宝。他留下了成批无可取代的诗文财富,他让泰戈尔爱上了中国,他让中国融入了雪赖和济慈。徐志摩的功劳又何止这些,他给整个文坛乃至文化届带来的影响无法估量。
      但是如果退去了他身上的重重光环,仅仅把他当做一个男人来看,又有太多太多的遗憾。

      徐志摩是一根天真而又固执的线,把那些美丽的珠子串在了一起,缠绕纠结。突然有一天这根线断了,珠子四处散落了一地,但是她们命运里因为那根线而留下的印记却从此再也磨灭不掉。
      作为一个诗人,他对爱纯挚而又执著的精神追求是为世人所感动和赞叹的。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我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活”的。但是作为一个人,徐志摩是不负责任的。不负责任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没心没肺,游戏人间只图个快活,爱对他们来说既是奢侈品又是分文不值的东西。被他们伤了就如是被蛇蝎咬了,讨不回个说法,除了自认倒霉还要下次小心。另一种人是心太纯爱太满,每一次都如千里决堤的洪水没有半点虚假,给予爱时不顾身家性命, 但是有一天突然说不爱就不爱了,也决不会姑息别人的身家性命。这样的人留下的伤口更深,抽干了爱的空壳子还能拿什么来填补呢。
      徐志摩就是第二种人,他能对每次的爱负责,但是他没有办法对所有的爱负责,所以和他拥有爱情的女人,不要奢求全部。
      他追求自己的自由可以置张幼仪于不顾,丝毫没有考虑她将陷入的是怎样黑暗的深渊。他深爱着林徽音的同时也可以为陆小曼痴迷。他把她们一个比作夜空的恒星,一个比作屋里的暖灯,一个照亮着心灵,一个是生活的不可或缺。这样多情的男子,任哪个女人爱上了都会被伤得千疮百孔。
      他说“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之唯一伴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回顾短短的三十六年,有这样三个痴情的女子为他驻守着爱恋,徐志摩,幸矣。
谁投了小曼,我爱死他了
格格投了小曼的
貪 得 無 厭
看来我的确需要补补文学了……
我不是花仙子 也没有魔法棒 只要你的一个微笑 我就会勇敢的出发
不必不必,电视剧了解一点就够了。不过我没有看过电视剧,这个拍了不好,我觉得周迅没有才华倒演了林徽因,而让刘若英去演张幼仪,至于伊能静演陆小曼最不赞成了,她没有什么才华, 妄附 才女的名声
还有格格阿,志同道合,你怎么会选她的呢?
投了林徽因
自己的舞台,自己导舞....... 幸福这么远那么甜......... 只要相信自己! 有爱就有明天...... 当你面朝阳光时,阴影在你的身后;当你背对阳光时,阴影必然在你的身前. 等待一个值得等待的人,爱上值得爱的人,争取该珍惜的人,放弃该放弃的人,相信缘份......
投了小曼
再次喜欢璇儿
投了林徽因
╭` 總有一些幸福值得期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