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好好看看诸葛亮(转载)

  “出师一表真名世,谁人堪称伯仲间?”名人一句话,把诸葛亮打扮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老臣,美滋滋地托上了天。

  古今颂扬的《出师表》,其实就是开动战争机器的宣言、争地杀人的申请,就是搞破无数家庭、将诸多健壮之士送于伤残死亡的黑手。诸多年来,无数文人雅士,不仅自己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还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稚子幼儿,对此精品细揣、感激涕零。

  呜呼,无法可想!

  起初的诸葛亮,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貌似闲云野鹤,世中神仙,却又自比管、乐,实乃“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长空雪乱飘,改尽旧江山”。

  正应了刘备弦外之音:既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所以,刘备成为诸葛亮的知己。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还想着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哪知官路难归,客死他乡。

  “三个臭匹匠,顶一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诸葛亮成了智慧的别名。只可惜诸葛亮所谓的智慧,并非为人造福,而是如何神出鬼没的置人于死地。

  客气时,面对诚实的鲁肃,孔明又哄又吓:若不准我文书,我翻了面皮,连八十一州都夺了。心烦时,将俘虏衣服脱了,经墨涂面,步行出阵,以此折辱司马懿;送女人衣物给司马懿,以企激怒对方出战。豪情时,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盘蛇谷中烧得孟获的三万藤甲军互相拥抱,伸拳舒腿,死于谷中,臭不可闻。连他自己都不安起来:“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他所担心的,也只是自身寿命。

  诸葛亮有堪称古今一绝的辱人本领:轻摇三寸舌,骂得王朗撞死马下,一纸书信,气死病中周谕,曹真。对老者,对病残,全无怜惜之心,活脱脱一个索命鬼。

  正如周瑜所评价的,诸葛亮是奸猾之徒。

  不择的段,无所不用其极,用在诸葛亮身上,最恰当不过。

  自我标榜“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诸葛亮,在战争的急流漩涡中,之所以横立潮头不可一世,缘自他心肠之硬、手段之恶。为了他那点可怜的所谓忠心抱负,穷兵黩武,伏尸百万,血流成河,一次次将无辜的军民,抛进战火的地狱。他狡猾的屠人点子,单从纯粹的军事学角度研究,还可理解;可身受其害、被他当作工具草芥的平民百姓,却自觉自愿地尊他敬他、情有独钟,又是何情结?

  英雄,应是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戚继光、关天培、吉鸿昌这样的安邦巨人;而不是为了个人或某集团利益,置人民于战争水火的野心家。智慧,应是教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更好地幸福生存愉快发展。我们所赞美崇敬的,应是那样给人们带来这种希望的人。生活因这样的人存在,多了一份希望;世界因这样的人存在,多了一份美好。可是,翻开历史,连篇累牍地歌颂一场场灾难深重的战争,歌颂一个个亳无人性杀人不眨眼的大屠夫,持久统一,津津有味。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情绪,又是缘于什么?

  体小胆弱之人,屡遭欺侮,正面的反抗冲突,往往无法取胜,还会加剧不幸,这个时候,他便期盼半路杀来个程咬金,除暴安良,救他离险。倘若程咬金盼不来,便把希望寄托在以弱胜强的计谋上。

  也许,正是因为明争有害无益,才导致躲在黑处的暗算至今未断。手无缚鸡之力、胜敌百万之众的诸葛亮,无疑是其最大的成功者。他胜算的明谋极少,一个个陷井暗算的阴谋,匪夷所思,空前绝后。

  从这个意义上说,尊崇诸葛亮,是不是一种弱者的病态情结?

  唯其缺乏,才崇尚。

  对美丽的大自然,对世间宝贵的生命,全无珍爱之情怜惜之心,以毁坏屠戮为快为能为功。山川,因他出世,多了一片片冒烟的焦土,人间,因他的锦囊妙计,洒下一掬掬悲酸泪水。除了用成堆的血肉给刘备几人造下安乐窝,对平民对社会,别说用今天的民主思想,就是从当时的人民大众角度来拷问,诸葛亮的又有多大的人生价值?

  对上司刘备,仁慈若老母,忠诚若猎犬,纯真若羔羊;即使对刘备的几个磕头的兄弟,也是催眉折腰;但对诸如魏延之类的无靠山的手下,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对于他所眼里敌方,手段之阴黑,心肠之冷硬,令人发指。诸葛亮实在是刘备膝下一只既可捕获猎物看家护院,又会讨主子欢心的狗奴才。

  人们常常嘲笑历史上那些因为儿女情长,耽搁了前程事业的项羽们是妇人之仁;赞美那些铁手腕的刘邦、诸葛亮们。一个有血有肉、有亲有爱健全的人,连一点起码的妇人之仁都不曾有,按中国传统的说法,那他算什么东西?他所谓的前程事业,不是为弱妇幼子,是为谁?依此理论,“泰坦尼克号”临危乖船脱险的,依次应该先是首长,再是皇亲国戚,再次是骨干……最后的最后,才是弱妇幼子?

  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蛇一样冷血的英雄,不要也罢。    
如果爱有原因,那就不爱了;如果爱有目的,那也就不爱了;如果爱可以解释,如果爱合情合理,那么爱也就不复存在了。爱情不合乎逻辑——或许,这就是爱的逻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