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经典】中国卡通到底“卡”在了哪里 ???

5年前,面对铺天盖地蚕食中国少儿图书市场的日本卡通,中国的卡通人士曾进行过一次规模宏大的“抗日战争”——为了给中国卡通腾出发展空间和市场,有关部门对国产卡通漫画实行政策性保护,如新闻出版署强化引进卡通读物的审批,对全国市场进行集中清理和查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启动“中国儿童动画出版工程”(简称“5155”工程)以推动中国卡通事业的繁荣。但是,和那些继续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卡通相比,如《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宠物小精灵》等,中国卡通仍显得脆弱而单薄。中国卡通怎么啦?它究竟“卡”在了哪里?

  概念化和功利主义是中国卡通的通病

  从“5155”工程启动开始,笔者便有幸参与了两大卡通基地三套大型丛书的撰写及多家卡通杂志的创办工作。在笔者看来,过分的概念化和追求功利主义是中国卡通作品的通病。以笔者主创、曾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地球保卫战》为例,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主题先行、概念化的烙印:在故事的人物、情节都尚未确立之时,出版社便要求将这部书写成一部“环保题材”的作品;在写作过程中,每个故事都按比例注入了一些非常生硬的“科普知识”;当故事完成后,也以“该故事是否体现足够的教育意义”为准绳对故事进行修改和加工……不管是从文学创作还是卡通创作的角度来讲,这种操作方式都是与真正的创作规律背道而驰的。从中国卡通事业发展的角度计,这样的作品还是越少越好。

  吃老本与民族性是两码事

  大眼睛细长腿的东洋卡通形象横行中国的确伤了不少中国卡通人士的民族自尊心。正因为此,几乎在每次卡通研讨会上,都会有人呼吁要用最具民族性的中国卡通形象对抗日本卡通形象。人们也爱举一些诸如日本卡通中不乏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神笔马良、关羽——为例子证明中国卡通只有深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才有出路。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事实上,这是一种“吃老本”的惰性思维,一种固步自封心理的反映。稍微读过一点日本卡通的人们都知道:日本卡通中的中国古典人物,如孙悟空,与其原来的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日本人只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利用这些人物的空壳,在创作中注入了画家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使之更具有现代性和游戏精神,更投读者所好。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鼠目寸光只能自取灭亡。君不见创造美国好莱坞票房奇迹的《戈斯拉》、《比卡丘》甚至《狮子王》都来自于日本人的原创作品,而日本卡通的诸多卡通构思和人物形象则自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作品中舶来。吃老本与民族性是两码事。要使中国卡通事业真正发展起来并走向世界,就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

  集中力量抓原创是当务之急

  中国卡通始终没能推出真正属于中国孩子的形象,许多人把原因归咎于中国缺乏资金、起步晚、技术不如人。其实,这并不是中国卡通“卡壳”的真正原因。   据笔者观察,国内许多电视台在制作一些卡通影片时,投入的资金并不比日本、美国制作同样的影片投入的少,但是,到最后能够真正用到制作影片上的资金往往只有投入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甚至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起步晚也不能作为中国卡通不如人的原因。日本卡通是50年代左右兴起的,与美国相比,整整晚了半个世纪,但是,日本却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便涌现出一大批令孩子着迷的卡通形象及系列故事,《铁臂阿童木》进入并打开美国市场是在其卡通起步的3年之后。对于卡通来说,起步晚甚至是个优势: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少走许多弯路。

  中国“5155”工程已经启动5年,然而效果并不如人们当初的想像,其中原因仍然值得我们深思。至于技术不如人,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美国的《狮子王》、日本的《口袋怪物》等成功卡通作品就凝聚了不少中国卡通画家的汗水,中国并不乏人!

  另外,中国现在所谓“成功”的卡通形象,大多是媒体包装的结果。中国卡通的制作者们过于迷信媒体的力量。事实上,好的卡通作品有时甚至不需要媒体的介入就可以攻下市场,如至今依然在孩子当中风行的《机器猫》,在进入中国时没有做一个广告,媒体也未作任何宣传,却兵不血刃地杀了进来。集中力量抓原创仍然是中国卡通事业的当务之急。

  和日本、美国这样的卡通“老大哥”相比,中国卡通的确只能算是个刚刚呀呀学语的“小弟”,但是,中国卡通毕竟已经起步,并涌现出了胡蓉、柴美华、姚非拉等众多的充满希望的卡通画家。中国卡通作品虽然还很稚嫩,市场也不成熟,但这毕竟是个前景无限的朝阳产业,只要我们大胆地抛弃那些陈腐的偏见和陈旧的思维方式,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别人优秀的创作思想和经验,就一定会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