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安妮在城市画报的专栏:|琼屑谈 | (不断更新)
新出的文章是:桃花源
《桃花源》
在《素年锦时》里,我用一些篇幅写了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其中写到童年时居住的老宅。那日看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的美术作品介绍,里面有一句话留下印象,说有时候一座建筑的力量,可以平衡一个城市,一个社会。城市更新改造再快,只要留着老建筑,看起来就还是压得住,有一股端正气势。那些经历悠久的大大小小的城市,因为保全着古老建筑及文化的痕迹,让人有富足的心安,哪怕这富足不过是往事烟云。
新的城市,始终不及旧的有味道,有仪态。纯粹为了商业发展白手起家式建造起来的城市,马路再宽,大楼再高,都是一片荒漠。在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穿梭,除了购物,还能做什么。而一个古老的小城,哪怕只是在陈旧的小巷小道里,慢悠悠踌躇半日,廊前檐下,也有许多心得。可怕的是,后来很多城市为了追求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把许多老建筑都拆毁得干净。
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相关。人创造建筑,建筑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有美好建筑的城市,代表着置身其中的人的良好心态。如果可以有选择,人要生活在有历史的城市里,生活在与大自然互相交融呼吸的建筑里,才能得到天地的滋养与调和。所有的古老建筑都有着泰然底蕴和沉静智慧的架构,十分注重与自然的阴阳和谐。新的建筑而多为生硬单薄,处境也十分孤立。从建筑上亦可以看到,人类热衷破坏重建,在经济与科学水平发达的前提下,审美和心态却每况愈下。这是个奇怪的问题。
某日跟一人去他童年时住过的村庄,那是个有大河有堤坝的村庄,在他的记忆中到处都是荷花,芦苇,大杨柳,无边际的绿色玉米田,及憨厚劳作的农民。而眼前所见的村庄,大河早已干涸十多年,天地荒废,堤坝两边的大树被砍伐至尽,遍地垃圾,尘土飞扬,肮脏不堪。他说,三四十年前,这个村庄里根本没有生活垃圾,植物繁盛,一走到村口就能闻到田野泥土的气味。现在到处开工厂,也没有人种田。总之,中国农村目前就是这种状况。以前也许贫穷,但还有田园结构,与大自然互相交融的生活形态。现在,除了赚钱,什么都没有了。环境也越来越糟糕。
也许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曾有过童年的一座城市,一个村庄。这个地点的物理空间会一直存在,但早已截然不同。最终他的记忆成了一个桃花源。曾这样确切地抵达,感受,并且记得。只是一离开之后,就再也找不到复返的道路。悲哀的是,桃花源也许依旧在别处存在,而我们童年的城市和村庄,的确是被摧毁和重建了,再也不会回来。
书里写到的古老小镇,现在也几近洗刷成一座新城。也许是年月的关系,常常在睡眠之前的黑暗中,看到脑海中的它:院落白墙头上攀爬下来的蔷薇花丛,老建筑图书馆里的走廊和腊梅,卖糯米糕团油条烧饼的小店铺,国营冷饮店,大幽黑墙门里的宅子生活,月湖小岛上的儿童公园,唱戏的天然舞台,馄饨店里的小馄饨和生煎包,那么多粗壮高大的老树,柳树,法国梧桐,香樟树,榆树,还有一条一条窄小深长的巷子,及巷子两边隐藏的大宅,推开深色大门,里面就是各户人家,他们的木楼梯,养的金鱼,种的花草,晒着的衣服……
所有的物质元素,最终体现的是人的精神。我曾许多遍在书中提到过它们,但始终觉得不够,它们的深邃真相,超脱于书写中的片毛鳞爪。一切历历在目,触手可及,甚至依旧可闻见它们的所有气味,见到它们的颜色和质地,但是,一切早已消失了踪迹。今日再回到有熟悉路名的街道上,一切荡然无存。遍地都是拥挤的商店,广告牌,人群。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年年来袭的黄梅雨天和夏季台风。
全都不见了。曾经生活过的痕迹,都失踪在了何时何地。这是一件令人恐慌的事情。记忆因为地点被彻底改造,丧失了载体。即使有了孩子,也无法告诉她,母亲曾经愉悦和欢喜的童年时光,都在哪里发生,因何发生。
新生的孩子们,见到最多的是高楼大厦,人潮汹涌,以及一再要刺激消费和购物的商品陈列。公园还在。但公园是孤立的场所,不是住宅,不是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从公园一出来,走进的是隔绝的公寓房间。一个孩子要拥有在大树和河流边的童年,是十分奢侈的事情。除非选择再回到田园。
在郊外已经生活了将近两年,虽然生活交通不算便利,但门外就是菜田和花园,落地玻璃窗外,随处可见绿树繁花,便觉日子清朗。春耕翻土,播撒种子,插种幼苗,荒芜了一个冬天的庭院,重新恢复生气。今年买的花种和菜苗格外的多。订了足够量的茶花凤仙,绣球,月季,百里香,薰衣草。新种了两棵玉兰,两棵桂花树,四棵樱花树,一棵海棠树。桂花与腊梅,有江南的气味。只是北京找不到好的腊梅树。
恩养6个月的时候,我们一起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她第一次去了颐和园,高兴地让人抱着,观望了半个园,然后又在童车里熟睡,走完另半个园。一个北京孩子要逛的第一个公园,颐和园是合适选择。第二件事,她第一次跟母亲坐飞机外出旅行,目的地是母亲的南方家乡,探望外婆。她以后会慢慢知道,母亲为什么喜欢吃海鲜,笋,甜食,糯米,这些在北京并不常见的饮食。因为母亲始终是北京的异乡客。
她见到的母亲的城市,也许只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南方小城。但是她若读了母亲的书,见到母亲写的那个城市的童年,建筑,食物,风土人情,血缘关系,即使一切早已日新月异,也会看到母亲心中的那座暗绿色基调的临近大海的城市。看到她无法归去的桃花源。
她生的女儿,去年10月1日。
取名:恩养。
《婴儿》
老子在他的学说里,用了很多现实存在来形容他无法度量的道。那些简单朴素的比喻,全部来自生活里常见的一切。水,风箱,祭祀时使用的草扎成的狗,车轮,婴儿,陶器,山谷,大溪,弓弦……诸如此类。(老子)概括出真理的单纯性,注定会成为一篇流传永久的经文。
其中婴儿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质真若渝。
圣人皆孩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婴儿之未孩,是尚未学会笑的婴儿。婴儿的笑容代表的是一种交际性,并不具备情感,与喜欢或者愉悦无关,只是一种可以与别人产生呼应的能力。有人说,越早学会笑的婴儿,越聪明,而迟一点开口说话的婴儿,则尊贵。沉默是金,内慧的人,不会沉溺于泛泛而谈,做热烈的口头表达。职业性的除外,说话是工作。流传已久的民间经验,通常无法得知它们背后的科学基础,但无疑是坚实的传播。还没有学会笑的婴儿,大概是出生后半个月或一个月的限期。现代的孩子因为营养充足,普遍早熟和聪明。据说有些孩子一生下就会露出笑容,亦有孩子满月之后能笑得发出声音。
还未曾露出笑容的婴儿,囟门未愈合,头顶一道缝隙,让人觉得他们的身躯与心灵是敞越开放的,一切都可与天地贯通。但越是这样带着真气的个体,越懒得做出交流互换的姿态。他们只是熟睡,醒来后需索进食,到处观望,但一切视而不见。他更不会说话,也不示意,只以发声来表达感受。这样,在开放性的身体里面,其中有极其强悍的守一的能量,它隐藏而专注,光而不耀,看似柔软,却直接有力。
生命力最初的表现形式,如同发芽的种子,绿色嫩芽看似弱小,却能从土壤里钻出来,四处伸展。花园里的牡丹,从土壤下钻出红色尖芽,枝叶片逐渐伸展茁壮,打出幼小花蕾,到繁荣绽放,如同无意中获得的神力。黑暗混沌中自有一种巨大能量。即使没有勤于浇水施肥,一夜夜湿润春雨,一日日温暖阳光,仍旧会给予天地平衡的照顾。一切都是有着安排的。这也如婴儿的能量。到了成人,这种能量已完全被损耗无漏,也被外界种种影响的遮蔽,心里已经看不到它,感受不到它。
很多成人的父母,因为已经失去自己的能量,完全无知婴儿的天分。他们觉得婴儿天生软弱,应该全力控制掌握。随着一天天生长成熟,指导学习,认物,认字,对人迎来送往,给予自己认可以食指和衣着,当成放在模具里印制的面团,揉来搓往,干扰破坏,自认这样才是安全和尽责。给予衣食照顾,如同给予种子土壤和养护,适宜需要就可。重要的,却是让他得到独力进递生命历程的自由,给予遵循和保护。
与其不遗余力地诱导逼迫,学数字,学字母,分颜色,打招呼,不如多在一起玩耍欢笑,带他外出活动,一起看展览参观博物馆观看电影听音乐四处旅行,亲临感受一切美好丰富事物。智慧,审美,情感,乐趣,思考,平衡……种种能力,自会从日益扩展和积累的见识中所得。费心教会童学习或掌握什么技能并不是一种必要,顺应生命内在能量的秩序,处处自然,给予扶持和开拓,才能伸展自如。
他洁净,充满芳香,天生具备美丽肌肤和饱满脂肪。早上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微笑,看到成人出现在他的床边,笑容毫无心机,真挚愉悦,并且慷慨地把这样的笑容给予每一张陌生的脸。困了睡,饿了吃,渴了喝水,清醒了玩耍,高兴时尖叫,委屈时哭泣。观察身边的人与物,不放过点滴细节。一个青花大瓷瓶,一块小小花布,一只鸟,一辆开过的车……全部值得凝望半天。任何东西都想用手摸一摸,放到嘴巴尝一尝,专注而不执意,好奇而不多情,放手就丢,转眼就忘。对世界万物,不着意而相忘,与视万物为刍狗的天地,有相似的不仁。
这个咿咿呀呀发出清脆声音的小人儿,目标明确,意愿诚实,心地如明镜,不遵照外界规则,不做判断没有偏见,不分对错是非美丑良善,没有成见,不做概念。这小小的人儿比任何成人都圆满,因为他充满天赋的内在能量。红尘里辗转反侧久长之后,谁能轻易做到和而无我?惟独婴儿天生如此。
再看看老子那一段;呵,众人都兴高彩烈的样子,好像参加丰盛宴席的劲头,又像春天一起去登台望远地热闹,而我独自淡泊着,安静着,不炫耀自己,混混沌沌,像还不知道笑的婴儿,闲闲散散,好像无家可归……这个即将西出阳关的老头儿,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带着对喧嚣尘世的洞彻,对清明天道的了悟,飘然远去。
终生修炼之后的道路,也是为了通向最初的本真和完满。反朴归真,如同新生。就是这样一个圆圈。
她女儿的名字好奇怪....
欢迎光临
空网论坛 (http://bbs.kongweb.net/)
作者:
A.D.
时间:
2008-6-22 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