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一枪击毙台湾“民主”

刘路

台湾大选逼近,选情迷离,蓝绿两党各出奇招,亲民戏、悲情戏、揭丑戏轮番上演,高潮迭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二千万三百万台湾民众持票待售,进入四年一轮的“民主”狂欢。
就在这时,一声枪响,两岸震惊,举世大哗!
3月19日下午,公投前的最后几十个小时,热门竞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双双被枪击,虽说枪伤不重,受害人已无大碍,但对瞬息万变的台湾选情、政情无疑是投下了一枚核弹。鉴于陈、吕二人具有强烈的台独倾向,海峡对岸的中共当局也不可避免的成了嫌疑对象。
是谁策划了这起枪击事件?最大的嫌疑对象无非是共产党、国民党、民进党三党。
首先来看大陆共产党有无可能。中共虽说是台独的死对头,最不愿意看到陈水扁继续执政,但决无策划枪击事件的可能。
其一、作为60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显赫国际地位,拥有几乎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的承认和支持的中共,在国际反恐的大形势下,几乎没有可能出此下策干这种辱没门庭的勾当。
其二、从历史上看,共产党除了初创时期在上海搞过暗杀活动,几十年来几乎再没有干过这种事,在这一点上,似乎比执政的国民党还要光明磊落一些,到是国民党比较喜欢感这种特务勾当,从大陆杀到台湾,从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到暗杀江南,斑斑劣迹从未中断。
其三、如果是中共采取的行动,不会等到今天才动手,陈、吕二人也决无生还可能。中共八十年的特工谍报工作不说世界上无出其右,至少也是出类拔萃。中共行事历来是不惧影响、不计后果、不怕牺牲、不惜代价,素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狠劲,决不会让陈吕仅负轻伤就安然过关。如果是这个水平,那就不叫共产党了。
其四、从现实的利害关系看,即使陈吕当选也不意味着台独立即亮相,根本危害不到中共的根本利益,相反,即使杀掉陈吕,也只能使台独势力更加壮大。中共何苦干这种赔本赚吆喝、将自己搞得身败名裂的买卖?所以,策划枪击事件中共决无可能。
再来看国民党有无可能。如果不杀陈吕、国民党断难当选,杀掉陈吕则一定当选,那么,以国民党的历史作为,干出这种勾当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目前国民党候选人民调指数一直高于民进党,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国民党且有较大胜算,国民党何苦要杀人?
其次,就算能够杀死陈吕,总统大选肯定流产、推迟,政权掌握在民进党手中,一旦查出真相,国民党在台湾就会灰飞烟灭,国民党能干这种傻事么?
最后看看民进党,特别是激进的台独分子有无可能。几年前的大选,由于李登辉出卖国民党、国民党内部分崩离析,也由于中共激情介入,被民进党打了悲情牌,陈水扁以微弱多数险胜。几年来,台湾经济毫无起色,民进党缺乏治国经验的弊端日益显现,银弹外交不见成效,台独主张鉴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作为获取选票的激情资源已经没有多少腾挪空间,如果不出现奇迹,不用奇招、险招,政权交还国民党已经没有多少悬念。
可是,奇招何在,险招何有?
揭露国民党黑金政治意识是老调常谈,且还是昨日黄花,相反,自己也被揭出了政治献金丑闻。
揭露国民党独裁、反民主,已经没有现实意义,国民党已经成了在野党,反独裁只能反倒自己头上。
改善与大陆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这本来是一条正路,无奈台独党纲横在当街,与大陆眉眼传情虽可一时收到经济好处,却又不能不考虑作为民进党基础的台独激进分子的情绪。
思来想去,要想赚选票,只有悲情牌。对刚刚过上民主狂欢节的菜鸟级的台湾选民,一掬泪、几滴血,足矣。
四年前的选举,大陆领导人的不成熟的言论被民进党利用,换来不少悲情选票。如今的大陆领导人吸取了教训,对台湾选情保持低调,当年的招数已无法再用。
于是,3月19日,一声枪响,陈宋两人倒地,只等20日全岛悲情弥漫,选票汹涌而至,陈宋就可胜券稳操了。台独分子策划的苦肉计虽然并不高明,明眼人一眼就能识破,但由于选择的时机距大选只有20多个小时,谁也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查明真相,但对于利用普通人同情受害者,获取悲情选票还是有些作用的。
海峡对岸的枪声响过,有人说,这是改变历史的一枪。笔者认为,改变历史,这一枪未必有那么大的能耐,但是,改变人们对台湾“民主”的看法,这一枪已经足够了。
民主的真谛是人民将自己的真实意愿写上选票投给自己信赖的领导人,如果这种信赖被暴力强奸,被权谋欺骗,这样所谓的“民主”就是最肮脏、最可耻的政治骗子的遮羞布。萨达姆100%的选票成了民主的历史留下了笑柄,台湾领导人的这幕苦肉闹剧将给台湾民主留下什么?


2004/3/20     Re:【转帖】一枪击毙台湾“民主”

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     Re:【转帖】一枪击毙台湾“民主”

我也觉得是阿扁搞的,这种人为了连任什么花招都想的出来,不是有人说他就是为选举而生的吗?我看一点也不错,不过我认为改选的可能到底大不大,很难讲,可能性几乎为零,现在可怜我们的台湾大学生,静坐绝食的决心!




欢迎光临 空网论坛 (http://bbs.kongweb.net/) 作者: 彷徨    时间: 2004-4-9 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