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温家宝临危赴美 台海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横亘此行

  化解台海危机,平息贸易摩擦

  两大难题横亘于温家宝注定不轻松的美国之行[/COLOR][/SIZE]

  12月7日开始的温家宝美国之行注定难以轻松。此间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这位上任才8个月、还从不曾访问过美国的大国总理面前,突兀着两大难题:化解台海危机,平息中美贸易摩擦。

  “访美任务重,此行多艰险。”一位外交界权威人士在展望温家宝此次出访时说。他认为,温总理此行将再次全面考验新一届中国政府处理复杂国内外事务以及外交斡旋的能力。     Re:【转帖】温家宝临危赴美 台海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横亘此行

台海是核心

  台湾岛内近来的政治走势使台湾在“独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形势骤然紧张。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台海局势将极大地影响温总理访美时候的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如果没有意外,温家宝访美本该是一次相对轻松的愉快之旅。因为自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前南斯拉夫使馆以来,中美关系经过几年的修复,已经基本上走上正轨。“但中美关系目前由面临一次重大考验,这就是可能失控的台海局势。中美如何联手化解新的台海危机,将成为温总理访美的主要议题。”

  在台湾渐行渐远的独立道路上,美国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出于亚太战略利益的考虑,美国长期以来奉行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大陆的策略。为此策略服务,美国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阳奉阴违,不时做出“鲍扁会”之类的举动,并向台湾提供武器。陈水扁政府一意孤行,不惜进行政治赌博,正是利用了中美之间矛盾所提供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所长王缉思认为,“现在的任务是抓住机会让美国把反对‘台独’的立场说清楚,并且付诸行动。温总理访美期间,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一种现实的危险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统一的决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美国一方面仍在利用台湾问题同中国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不少美国人认为,中国可能还是像以前那样,对“台独”只限于口头警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王逸舟博士认为:“美国发出了含糊不清、其实暗含很多错误信号的信息,这使‘台独’势力日益嚣张。美国有些官员判断大陆2008年前无论如何不会打台湾,这会导致‘台独’分子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需要把自己的底线告诉美国。”

  温家宝总理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无疑有着清醒的认知。11月21日,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他说:“我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注意到台湾当局领导人破坏国家统一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不要向他们发出错误信号,应该采取有助于台海局势和平与稳定的实际行动。”

  政治更多时候是利益的博弈与交换。分析人士认为,在化解台海危机中,中国手中是有牌可打的。例如朝核、反恐、武器扩散和伊拉克的善后等问题上,美国就需要中国配合。     Re:【转帖】温家宝临危赴美 台海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横亘此行

经贸是焦点

  许多人都没有料到,美国会对中国实施冷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3个月后,对美国的纺织品出口再次遭遇配额限制。

  “这美国人毫无道理,连个招呼都没有打。”王逸舟说。

  对于突如其来的贸易限制,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一连用了两个“意外”、两个“震惊”:“不仅使我感到意外,也使我感到震惊,使中国人民感到意外和震惊。”

  美国此次对中国部分纺织品采取限制措施,最重要的理由是,按照世贸协议要求,去年1月份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后,美国国内的纺织和服装行业遭受了中国产品的严重打击。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协会7月份出台一份报告说,去年17个月,中国四个领域的纺织品对美国出口增长了920%,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从5%上升到了32%。

  如果中美不能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上述三种纺织品的数量年增长率将不能超过7.5%。

  “美中贸易之间确实存在贸易逆差问题,温总理访美将向美方说明情况,阐明立场,晓以利害。并要让美国人明白,导致逆差的真正原因不是来自他国的倾销,不是人民币的汇率,而是美国的经济结构,并明确表示解决问题的积极姿态。”中国社科院资深美国问题专家陈宝森说。

  在中美之间时有龃龉的贸易关系背后,有一组坚实而近乎传奇的数字:1972年,中美贸易几乎没有统计数字。基辛格访问中国的时候,只允许美国人带100美元到中国来买东西。中美贸易有确切数字始于1979年,不到25亿美元。经过25年,中美贸易达到了1000亿美元,增长了40倍。

  “中美两国经济有很大的互补性,对两国人民都有好处。”陈宝森说。

  陈宝森说,由于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关于贸易逆差的数字也不同,什么时候开始有逆差看法也不一致。中国认为对美出口逆差是427亿美元,而美国认为是1030亿美元。中国认为开始出现逆差的时间是1993年,而美国认为是1983年。

  陈宝森认为,中美贸易逆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自身。“美国寅吃卯粮,国内求大于供,经济宏观不平衡,所以需要大量进口才能满足人民需要。谁能进口?那就看谁的产品有竞争力。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商品竞争力强,对美出口多。”

  他认为应该全面看待中美贸易逆差问题。

  首先,美中贸易逆差是结构性和转移性的。当美中贸易逆差扩大的时候,中国对亚洲许多国家的逆差也在扩大。比如韩国和日本等。中国今年1—10月出口增长了32%,但进口增长了40%。

  其次,逆差部分并不是中国独享了,而是多个国家共享的,中国仅仅拿了很少的一部分。中国出口的产品,65%是中外合资或者外国独资企业生产的,这也包含美国设在中国的企业,比如摩托罗拉、沃尔玛等。一颗圣诞树,中国卖给美国是12美元,而到了美国超市就成了120美元,中国企业只挣了很少的辛苦钱。

  上面一笔账,前任总理朱镕基在访美时向美国人深入浅出地讲解过,但这不管用。

  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之间贸易的影响值得中国长期关注。福莱灵克公关咨询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立宏分析,从美国政府近期对中国纺织业、家电产业的裁决看,他们正试图通过一些“外科手术”的方式来平息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怨气”。

  就中美经贸关系而言,除了平衡问题外,还有两个方面也不可忽视,那就是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问题。

  王逸舟说,正如欧盟和日本一样,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这是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新问题,中国必须学会复杂的斗争。

  就具体操作而言,中国除了积极宣传逆顺差是一种贸易行为、中美是互通有无的互利关系外,还有可能增加对美的进口。     Re:【转帖】温家宝临危赴美 台海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横亘此行

中美关系处于最好时期

  更多的问题也等待中美政治家一起去沟通。比如,所谓“中国向伊朗出口武器”的问题,以及人权和西藏问题。这些方面,美国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施压。

  但不管怎么说,中美关系目前已迎来了“最好时期”。

  布什刚上台时,从政治上曾把中国当做战略竞争对手之一,但是,“9·11”后,他认清了形势,开始促进一种与中国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从经济上看,中美贸易仍在快速发展中,中国已成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场。经贸关系已经成为维护和推动两国关系的主要动力。

  另外一个现实就是,两国的共同利益正在增多,合作基础和领域不断扩大。这方面,最近的新闻报道列举了不少事项,除了政治和经济,还有科技、教育和军事领域。

  就外交上看,中国新一届政府运用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手法,在处理复杂国际局势时已屡屡成功,这也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贸易研究室朱泓主任认为,“温总理访美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中美长期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会补充中美之间基于经济利益的但不稳定的合作关系。”     Re:【转帖】温家宝临危赴美 台海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横亘此行

看了安的许多帖子,都是台湾引起,不过我内部听说,中国给美国一个通知,大意是说,台湾公投中国必打!给日本的大意是打台湾,日本是台湾难民涌如的首选国家,也是啊,中国的传统,那一个领导也背不起卖国的罪名啊!     Re:温家宝访美的国家意志:让美国继续“发现”中国

发现他,发现这个国家

  12月8日,中国新总理的第一次访美之行首站纽约。在那里与华侨相聚的温家宝言及台湾,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沉重的话题在这诗般  
的言语中一如有了月光的笼洒,溢满柔情。

  一位看电视直播的华侨老人难耐这被撩起的激动,用英文向不解这一“homesick”的美国记者念诵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在这样的一声应和中,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

  在赶往华盛顿抵达安德鲁空军基地的9日傍晚,温家宝在仪式之后未依常规回车,而是踏雪走向前来迎接他的华侨华人,施以“突然袭击”式的握手道谢,在场华侨华人喜出望外。一位网友将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温家宝比作美国的林肯总统,留下这样的留言:“我爱我们的温总理,因为他是个诚实的人……而且他打心底里热爱人民,尤其是穷人。”

  朴素、坦率、真诚、亲民,温家宝的气质,不仅感染了华人世界,在初到美国的两天,还激起了奉仰平民政治的美国人的加倍好感。“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中国人,”在纽约一家电台工作的罗伯特·曼德斯在他的稿件中这样写道,“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虽然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温家宝还是张新面孔。但对于美国媒体来说,这个名字早就不陌生了。1998年中国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艾滋病日同艾滋病病人的握手,“温家宝”这个名字的含义渐渐在美国的媒体中从技术官僚变成了英雄。

  让美国媒体有机会进一步欣赏这位中国新总理的,是温家宝在访美之前接受《华盛顿邮报》主编唐尼采访的举动。唐尼在采访之后给出的评语是:风度翩翩、言辞得体。

  “风度翩翩、言辞得体”八字评语,其实正化解了不少评论者对于温家宝访美的这样一个担忧:以内政挂帅、长于经济工作的温家宝,是否能够胜任这次局面复杂的对美访问呢?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政府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寻求答案的。还在温家宝来访之前的一周,美国政府便召集诸如传统基金会这样的智库“严阵以待”,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便是温家宝的从政经历与领导风格。

  结论是这样一个褒扬之辞:一位有智慧而且个性温和的改革者。这也意味着白宫认为,这是一位他们乐意与之打交道的中国领导人。

  4年前,美国人对于来访的温家宝前任——朱镕基表达了同样的敬意。在当时弥漫全美的反华氛围下,美国人惊讶地坦言:我们发现这个人物,也发现这个国家。

  在地理大发现500年后,依然还有国家等待“发现”,这就是中美两国关系无与伦比的个性。

  2003年,新的中国总理来到美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主持开盘,高兴地竖起右手拇指预祝吉市;在世贸遗址敬献花圈,沉默地寄托哀思;谈及中美贸易关系,寓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鲍威尔说,我们都学地质专业,我们也都有一个苦难童年;对布什讲,我们一定会谈得很好,因为我也是一个坦诚的人。

  在这个岁末的冬季里,温家宝用一种温暖的心态和方式来演绎自己的对美首访;他并不掩饰自己对美国的好感,称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这短短的4天时间里,他必须让这个伟大的民族“发现”他,更要让美国人“发现”另一个他背后的伟大民族。     Re:【转帖】温家宝临危赴美 台海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横亘此行

又到总理访美时

  “此去多艰,重任在肩。”这是国内外媒体对温家宝此次美国之行的预评。

  有别于倾向于传递两国关系基调的中美元首访问,中国总理的对美访问务实风格明显。一如当年朱镕基前往美国是要消除美中诸多分歧中的误解,并争取对方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温家宝此去,同样是要碰触到那些屡屡让中美关系“烦心”的事。

  日程安排未见特别,会见华侨与美国商务人士,参观美国大公司,与美方谈中美贸易、台湾问题与朝核问题,在大学发表演讲……这些都是中国领导人访美的传统项目。

  例外的,是温家宝此次访美的时机。2003年的年底,其实已到了美国4年一度大选年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的美国,热闹而微妙,两个坐跷跷板的美国政党,很是需要寻些家伙来招呼对方。而中国问题,往往正是怎样拿都趁手的利器。

  1992年,在对台军售上大搞动作的,是跟中国领导人私交颇深的老布什;1996年,出动航母向中国的对台军演施压的,是曾一度被认为“对中国最友好”的克林顿;4年后,轮到布什抨击克林顿的对华政策了,“保卫台湾”、“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等言词立刻让人感觉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美国大选年,最高权位被争夺得死去活来,而美国的对华政策,在这节骨眼上也便最容易摇摆起来。每一次从摇摆再到稳定,中国付出的成本实在不菲。

  抢在2004年上半年美国大选前夕,中国总理前往美国,这在中国对美外交历史上是第一次,其中化被动为主动的意图非常明显。在这个意义上,温家宝的访美在这个时节成行,本质上便是一次危机公关的外交,而时下因为美中贸易逆差导致的中美摩擦,与陈水扁的“公投冲线”举动,更增强了这一访问的危机公关色彩。

  正如有评论指出的,不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去做工作,原本只有一分杀伤力的贸易摩擦和台湾局势,便极有可能伤到中美关系三分,损及中国利益五分。所以在得到布什关于明确反对台湾“公投”的表态之后,温家宝的这次危机公关算是功成一半了。

  这是中国对美外交的一次革新。革新的背后,是中共十六大报告的一个基本判断:未来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然是机遇,就应该起而行之。观照自“9·11”以来中国在反恐、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上的姿态,温家宝的访美,其实一脉相承。

  这样一个中美新局,显然不是某些观点认为的,是继朝战、越战之后的中美第三次对抗;也不如另一派所认为的,是继二战、抗苏之后的第三次联盟——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所言的“中美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显然有外交辞令的成分。

  新局之为“新”,只在于中国的屡屡主动发力,使得中美之间的互动状态更趋于平衡。而中国对美工作发力的本质,就是要以具体的行动和言语明示对方:对于自“9·11”以后美国界定的核心国家利益,诸如反恐、防核扩散,中国不予挑战,而且愿意给予协助;同样,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也希望美国给予尊重甚至协助。     Re:【转帖】温家宝临危赴美 台海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横亘此行

现实背后的历史逻辑

  中国的总理,是中国政府的“大管家”,而对美关系,是他不管不行的一件大事。

  温家宝之前,以中国总理身份正式访问过美国的,还有朱镕基和当时虽名为副总理、但实际上已经在为中国擘划改革开放之策的邓小平?当时的中国国务院总理为华国锋?等。中国总理们的美国之行,各以当时的具体环境和诉求行事,但事隔多年后统观之,其中围绕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一致逻辑未曾中断。

  1979年1月底,中美刚刚建立的外交关系尚未“满月”,为自己能够开创新的战略三角而兴奋不已的美国人决定趁热打铁,邀请复出之势已经明朗的邓小平访美,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欣然而往。

  邓小平9天的访美行程,目的明确:第一,在合作制衡苏联全球霸权扩张的基础上,中国准备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美国必须发挥牵制苏联的战略作用;第二,考察最大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思路提供参考。

  就在邓小平回国之后10天,对越自卫反击战展开;而改革开放的征程,也因为在这一年开始有了中美贸易额的确切统计数字——虽然仅仅不到25亿美元——而迈开了最初的几步。

  这之后中美关系起起伏伏,起作用的是各自的国家利益及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1982年8月,中美签订《八一七公报》,使得3年以来几使两国关系严重倒退的美国对台军售问题暂告解决。两年后,1984年7月,中国政府正式宣布申请“复关”——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席位。而在1984年,中国也已是“关贸总协定”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的永久观察员。

  在1980年代之后,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一直不肯给中国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普遍优惠制待遇”。也就是说,一旦改革开放启开了经济生产的阀门,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套用一句最省力的形容词,是日新月异;中美贸易在这时候便已有了诸多摩擦。解决类似摩擦,松开经济巨龙的桎梏,中国政府积极酝酿“复关”。这样的一番努力,一度被复杂的国际政治变动所打断,中国的“复关”最终没能如愿,但中国政府已经不再怀疑这样的一个方向了。

  所以当1999年的4月中国总理朱镕基访美时,他是要再续前力,推动中国“入世”。

  当时美国国内的反华气氛是很难让人乐观的。美中贸易逆差、科索沃战争、人权问题、核机密间谍风波等等,都为朱镕基的访美行程增添了阴云。中国代表团以最大诚意提出的“入世”谈判条件,也最后因为克林顿听信“仍有谈判空间”而未被美方接受。不过在两国签订的联合声明中,美国明确表示年内强力支持中国“入世”。

  而此时,台湾地区为2000年地区领导人竞选的造势活动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民进党与陈水扁、李登辉的“台独”言论引发台海不安,而美国关于要在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东亚部署TMD?地区导弹防御体系?的动向,尤其增添了中国领导人对这一重问题的担忧。

  在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用美国人熟悉的历史和逻辑回答:“美国总统林肯当年反对南方独立和分离,不惜使用武力,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应当向林肯学习。”这个回答,据说还颇令美国记者琢磨了半天。

  时隔4年,中国已“入世”两周年,中国出口贸易红红火火之余,中美贸易摩擦也擦出了不少火花;而海峡的对岸,又有人在为翌年选举而冒险挑衅。中国新一任总理温家宝在这样的背景下前往美国。在这一刻,他是为中美关系以及台海局势的现实危机而去;而在历史的逻辑里,他其实是为中国这25年来一以贯之的国家意志而去。

  逻辑背后的国家意志

  从1979年初到2003年底,这无疑是中国转型关键的25年,转型的内容其实很简单:通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前往美国,是中国自己要“开门”,打开中国过去30年间对外部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世界紧闭的国门;而无论是“复关”还是“入世”,则是要“进门”,要走进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国际经济大家庭之门;如今的温家宝总理访美,是中国在“进门”之后的主动作为——进一步理解环境、吃透规则、建立渠道。

  这一切,都紧扣着中国这25年来认定的时代主题与自己的核心任务——迅速发展经济。经济,当然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其最高的价值与最终的诉求,是富国强民。

  1979年无疑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意识形态挂帅的时代里,治国者认定上层建筑的改变将必然实现经济上的超英赶美;1979年展开的改革开放,正是对此进行了逆转式拨乱反正。全力发展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为基本动力来促动整个国家的变革,最终提升综合国力。

  跻身强国、复兴大国的梦想与意志,在这样一次逆转中寻到了一个起点和过程。对于自近代以来蹒跚曲进的中国而言,这个起点与过程殊为不易,所以邓小平要将“经济发展”以“一个中心”的惟一形式定位为中国的首要国策,除非“爆发世界大战”,否则要几十年、100年不变。他甚至说:“谁改变,谁垮台。”

  经济发展的使命,只能在面向世界的方向中寻到路径。从“开门”到“进门”之后的25年间,中国不断消解“一国建成”的余绪。按照改革开放初期的说法,是要“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到现在,就有一个更时髦的说法——在全球化浪潮中积极参与全球的分工合作。搭建中国的复兴大厦,许多材料还必须向外头找去。

  中国总理访美背后,还存在这样一个明而不宣的题中之义:如果说存在超越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与首要国策的问题,那便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与安全问题。

  邓小平首先排除了一种可能,“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对于中国的主权与安全构成威胁的,在这25年时间中是另外两者:边患——尤其是苏联的威胁,与台湾问题。

  邓小平访美,确认了中美联手制约苏联霸权的战略关系,及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北患暂告一段落;而台湾问题,却始终成为中国一再向美国声明事关自己最大国家利益的主权与安全关注,虽然中国非常在乎自己经济发展的空间与成就,但倘若台海局势脱缰而去,中国是可以暂时放弃经济发展任务及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武力阻独的。

  经济全球化狂飙突进,美国是最大最发达的经济体;国际政治博弈反复,美国是一国独大的强权;台海局势波诡云谲,美国是除两岸当事方之外惟一具有影响能力兼意图的平衡手。这样的局面之下,中国的国家发展与主权安全,一手攻,一手守,都成为必须同美国打交道才能实现的国家意志。中国总理的访美,一再将两者集中为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呈现到对方面前,其基本诉求,是要为发展兴国创造条件,为国家主权与安全排除隐患。

  这是中国内政在外交中的最大延续,也是中国外交的核心,乃对美关系的本质所在,更是考察25年来中国政府治国之道的一个视角。

  1989年10月,其时中国面临自1979年以来最不利的国际环境,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故地重游,来到北京。一个月后就将退休的邓小平对他意味深长地说:不管我在不在,不管我是否担任职务,十年来由我主持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绝对不会改变。我相信我的同事们会这样做。

  邓小平所言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绝对不会变”,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他当时便对尼克松明言的“谁也不能阻挡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下去”;二是他在那两年会见来访外宾时强调得最多的——中国人吓不倒,国家的主权、安全问题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虽是十余年已往,但从温家宝提出“中美贸易五原则”的恳切,到白宫会谈时“(美国)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当面确认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邓小平所说的两点,他的同事们确实奉为圭臬?未曾背离。




欢迎光临 空网论坛 (http://bbs.kongweb.net/) 作者: 安冉    时间: 2003-12-16 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