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2002年10月12日,深圳,阳光明媚。

  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深邃,步履矫健。

  莲花山下,第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隆重开幕。这一年一度的高交会不但是深圳市全力以赴的重要经济活动,同时也成了深圳市的一大节日和胜景。每届高交会都有  
成千上万的观众拥入会场,不少人就是为了看一个新奇。不过,与往届相比,今年的高交会多少让深圳人有一点沉重,因为不久前传出消息,在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两大高科技企业——中兴和华为拟把总部迁往上海!在中国四大通讯设备商“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之中,中兴和华为在这个称呼中虽然靠后,但这两大企业的实力却居于前列。作为深圳的两大骨干企业,中兴和华为对有志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圳可谓意义重大,因此,无论中兴和华为要“弃”深圳而去的消息是真是假,都足以震撼直插云霄的赛格广场。

  对于深圳来说,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2年9月16日平安保险于上海宣布,将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投资20亿元建造平安金融大厦,据称这座大厦“约有交通银行大厦和中银大厦合起来大小”。这听起来好像是深圳企业北上扩张,但据业内人士称,平安保险的核心业务部门已基本迁往上海,包括不久前迁出的集团投资管理中心,平安保险已经“金蝉脱壳”——公司实际上已迁往上海,但名义上的总部还留在深圳。2000年以来,关于平安保险欲迁上海的传闻一直不断,平安保险也似乎特意避开这个话题,在“迁都”问题上采取了低调的逐步转移策略,因而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我为伊狂:深圳,你被谁抛弃我为伊狂: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令人震撼的消息接踵而至。有媒体披露,招商银行迁址上海一事正在全面论证之中。尽管“迁都”消息马上被招行高层否认,但招商银行似乎也在实施与平安保险相同的策略,逐步脱“壳”。早在去年,招商银行已经把信用卡中心迁至上海,经过一年的良性运作,招行信用卡中心将于2002年12月1日正式向全国发行贷记卡。招商银行同平安保险一样,都是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金融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都成为在国内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大型金融企业,而且招商银行还是深圳市排名第一的纳税大户,因此招商银行总部如果迁往上海的话,对深圳的打击可想而知。

  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同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一样,支撑起特区经济的绚丽天空。招行和平保,是深圳金融产业的龙头;中兴和华为,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如果这四大金刚脱“壳”而去,深圳的金融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无疑被釜底抽薪,深圳还能有未来吗?纵览风云的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还能风光依旧吗?

  除了这四大金刚的“迁都”传闻外,还有一些已经是事实但似乎不重要的消息——中信证券总部拟回迁北京,去年才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总部已迁往上海,另外,全球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把采购总部由深圳北迁到上海。沃尔玛“迁都”不但严重打击了深圳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信心,而且给深圳吸引外资的努力泼上一瓢冷水。众所周知,跨国大公司在深圳设立分公司的本来就很少(一般都会选择上海、北京、广州以及西部的成都),更不用说地区总部了。因此,如沃尔玛真的再将采购部迁往上海,那将对深圳构成巨大压力。实际上,近年来深圳引进的外资虽在增长,但主要还是来自香港的资金,统计显示,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

  一江春水向东流,各路人才也随潮流而动,把目光投向长三角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前,深圳及其周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曾是各路人才争相拥入的热土,导致中西部省市一度有“孔雀东南飞”之怨。虽然目前深圳仍是就业热点城市,虽然宝安北路的人才大市场依旧是人头攒动,但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却已今非昔比了。最近的一份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明,上海与北京是大学生心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北京以27?67%居第二位,深圳以12?13%位居第三。当然,深圳现在人才引进目标趋向高级。20世纪80年代,深圳依靠各省市调进人才成就了一个现代化的特区,90年代深圳着力引进重点大学人才迅速发展了金融业与高新技术等产业,21世纪深圳将重点引进海外留学人员以推动深圳的二次创业和发展。为此,深圳推出了引进海外人才七大举措,着力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截至2002年9月30日,深圳市共引进了751名海外留学人员,这个数字在去年全年引进人才总量283人的基础上已经翻了一番,显得形势很好。但上海、北京、广州似乎对“海归派”更有吸引力。正在建设人才高地的上海,是“海归派”首选的城市。2001年,上海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比上年增长了95%。在此落户的近2000家“海归派”企业,几乎占据了全国“海归派”企业的半壁江山。到2002年9月,上海就已吸引海外留学人员3万多人,同时期的北京和广州吸引人才的势头也很猛。对于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不如北京、上海,是由于这两个地方的跨国公司更多,导致人才聚集效应。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深圳对面的香港人普遍希望北上上海、北京工作。据香港政府最近对香港市民的一项调查表明:70%的香港人愿意降低10%左右的薪水到内地工作,44%的香港人选择上海,9%的人愿去北京,选择广东的占22%,上海成为港人首选的城市。据说,在香港有一句流行的话:“你多久没去上海了?”

  显然,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正把目光抛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在这场关于21世纪经济话语权的竞争与高级人才的争夺之中,深圳显然已经落于下风。没有了政策优势,又受制于经济地理条件,深圳的这种劣势在竞争中越来越明显。

  深圳,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曾经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经创造了诸多奇迹的经济特区,曾经是光芒四射的年轻城市,但到现在似乎已黯然失色。

  深圳为什么被抛弃?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历史的选择
  深圳为什么被抛弃?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问,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深圳?

  1979年,共和国百废待兴,但春寒犹料峭。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激昂时代,只有改革,共和国才能看到希望的田野;只有开放,共和国才能展开春天的故事,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在哪里呢?邓小平注意到南海边的这个小渔村,就在这里画了一个圈。这个圈的分量和意义不必多说,但在当时却引起了争议。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突破。然而,国内对办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搞资本主义。争论的结果是经济特区还是要搞,但要与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内地隔绝开,于是在深圳特区边上竖立了一道铁丝网,以此隔开经济特区和内地。这道铁丝网就是香港人和深圳人所说的二线关(深圳与香港之间为一线关),深圳人对于这道关又爱又恨,后面我们会再谈到。

  时代选择了深圳,但也只有深圳才能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深圳,毗邻香港,以这个地理优势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只有两个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地区(澳门太小,经济也不发达),那就是香港和台湾。厦门具有面向台湾的地理优势,在1979年7月与深圳、珠海、汕头同时被国务院确定试办经济特区,但厦门与台湾之间有大海相隔,距离太远,交通不便,地理优势显然不如水陆相连的深圳和香港,而且厦门当时还是军事前沿阵地,不像深圳口岸一直和香港保持着紧密来往。可以说,深圳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开创中国新时代的幸运儿。事实上也是这样。到20世纪末,人们回首中国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里程时,发现中国五大经济特区(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只有深圳特区发展得最好。深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厦门和汕头因走私而元气大伤,珠海至今仍在吞咽当年重复建设的苦果,海南则饱尝了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带来的痛苦。

  但是,深圳特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深圳特区的建设是从蛇口开始的。从荒山野岭的“蛇口”起步,其中之艰辛可想而知。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建立之初,建设者们喊出了一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但就是这个在现在深入人心的口号却在当时招来全国一片抗议之声。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的《激情年代》就反映了这段真实的历史。现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依然屹立在蛇口工业区,已经成为特区精神的标志之一。特区的精神标志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依然屹立在蛇口工业区,已经成为特区精神的标志之一。上图为新标语牌,老标语牌(1983年)已经送往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

  到了1984年,深圳特区已经初具规模,但海外媒体这时候却说中国经济特区就是建高楼大厦,同时国内对特区是否成功的疑问不断,对于中国是否需要办特区仍不能理解。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去南方,特地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经过考察,他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并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给深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此后,关于深圳发展道路的争论才逐渐淡化下来,深圳也打破了从前依靠外贸出口的产业格局,在继续发展以轻工、服装、手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三来一补”工业外,开始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发展,于是有了现在的康佳、赛格、华强、飞亚达和华为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再次就特区发表讲话说:“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深圳经济特区是成功的。多年来,深圳不但为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尽早实现深港衔接,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任何其他地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成功地担负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腾飞。20世纪80年代,160米高的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90年代,383米高的地王大厦又以“九天四层楼”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现在,深圳为完成深港衔接的历史任务,正在继续快速运转。20世纪80年代深圳建立了第一家中科院与地市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科技园在建设早期就成为国内各地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的蓝本;90年代末深圳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时代的变迁
  但是,1998年以来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其原因首先来自河对岸、海那边的香港。

  香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地从制造业主导经济体系转型至服务业。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不仅是深圳出口的主要对象,也是深圳最重要的海外投资来源,而且香港人也是深圳消费的主力军。香港对深圳的投资一直保持在60%以上,而且由于近年来日本、韩国以及新  
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香港对深投资更显重要。在消费方面,香港人纷纷北上置业、娱乐,极大地促进了深圳消费。在深圳有个笑话,说深圳人对港人消费颇有微辞,认为港人不仅抬高了深圳的房地产价格,而且也提升了深圳“小姐”的身价,对深圳人消费不利。另外,近年深圳方面一直竭力促进深港之间二十四小时通关,以让港人更方便北上消费,但香港方面反应冷淡,二者矛盾隐约可见,但也显示了港人北上消费对深圳的影响。出口、消费以及投资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而在深圳经济的三套马车中香港都显得举足轻重。

  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一蹶不振,其中香港四大行业表现尤甚。过去十多年来的地产泡沫不但令香港经济急速增长,同时也导致租金及薪酬上升,削弱了香港作为金融及服务中心的竞争力,尤其在金融风暴后表现更为突出。回顾香港的经济状况,自1974年至1997年间,二十多年来香港从未出现过通缩,但自金融风暴后,消费物价便一直持续下调,增长比率由正变负,于1999年8月更出现负6?1%的新低,目前香港业界陷入40年以来的最低潮。尽管深圳依托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经济还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香港经济的持续低迷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在逐步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从局部试验性的阶段开始向普遍改革推进。搞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已经成为全中国的要求,不能再把优惠局限于几个特殊的区域。尽管每一个经济特区都不愿意放弃其特殊性,但它们不得不接受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实: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加入WTO后,“经济特区”似乎更没有存在的理由,因为经济特区是与WTO的精神相违背的。可见,在对外与对内开放的双重压力之下,经济特区的存在已经丧失了其重要的政策基础,窗口作用显著下降的深圳难以再享有特殊政策和照顾,来担负改革试验田的重任。此外,深圳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然而,对深圳经济打击最大的还是2000年深圳交易所停止发行新股,这直接导致深圳的资金流量减少,影响了深圳金融业以至深圳整体经济的发展。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资本的兴衰
“深圳经济特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金融业大发展的历史。”

  这是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同志在2002年9月26日的讲话。这个评价很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说,深圳经济特区这12年(1990—2002)的发展历史,就是金融业大发展的历史。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一根台柱。


  说到深圳的金融业,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

  作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行者,招商银行在1986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招商银行由招商局出资人民币一亿元,于1987年4月8日在深圳蛇口正式挂牌成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到2001年12月底,招行总资产已逾300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逾231亿多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2002年度排名中,招商银行位居第273位,已经超过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中等规模水平;在《欧洲货币》1999年度“亚洲最大100家银行”的排名中,招商银行“股本回报率”居亚洲银行业首位。招商银行以不足国内银行4‰的从业人员、2‰的机构网点支撑了约1?6%的资产规模、约6%的效益,以“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在中国银行业确立了自己坚实的地位。如果连招行都“迁都”了,深圳人的失落和伤感可想而知,因为不知道深圳的奋斗目标在哪里。

  深圳发展银行成立于1987年12月28日,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深发展的成立在深圳金融发展史上的地位在这里不用多说,值得一提的是深发展的成立也是深圳股市发育的重要开端。老一代的深圳股民几乎都是从炒深发展走进股市的,也从深发展上赚到第一桶金。当然,那时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也没有几只股票。

  然而,作为中国大陆两家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时间却一直裹杂不清,让许多研究中国证券发展史的人一头雾水,各种正式资料基本上都是这种说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89年11月15日筹建,1990年12月1日开始集中交易(试营业),1991年4月1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成立——一共四个时间,到底是哪一个?反观上海证券交易所,其成立时间却是相当明确的:1990年11月2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同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为此,到底谁是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各界也一直争执不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由于中央发展证券市场的态度已经明确,深沪两地开始筹建两家交易所基本上是同时的。由于深圳毗邻香港的原因,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国贸大厦筹建时完全借鉴了香港联交所的一套做法,在时间仓促且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筹备人员也不可能做出大的修改,因此深交所受香港联交所影响的痕迹很深,比如上市挂牌、交易规则等,甚至连深交所使用的四位股票代码也与联交所一脉相承,直到现在才改为六位,与上交所一致。而同期上海筹建工作非常艰难,不得已只好前往深圳,从国贸大厦把深交所的一套搬过去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上交所规则与深交所基本一样,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上交所还是把股票代码改成六位的了。虽然深交所的筹建工作走在了上交所的前面,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却在11月26日批准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而深圳暂被搁置。上交所宣布在12月19日正式开业,这个消息对夜以继日筹建深交所的工作人员可谓是一个沉重打击。为此,当时的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在国贸大厦的筹建现场决定,不管怎样,深交所一定要在12月1日开始营业。就这样,深交所领先上交所18天开始营业。草创之初,两个交易所就为争第一而不可开交,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次开业之争就此开启了两个交易所在其后长达十年的竞争序幕。

  此后十年,深沪交易所在大盘走势、上市公司服务以及市场成交额上全面竞争,两地券商、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各为其主,最后甚至连两个交易所都不惜违规介入,结果加剧了两个市场的波动,加大了市场风险。1995年3月上交所成交额开始大幅超过深交所,风光一时。此时深圳交易所开始在硬件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交易系统更加完善安全,同时提高“软件”质量,为上市公司提供周到的优质服务,结果吸引各地新上市公司选择深交所作为上市地。这样,从1996年8月开始,深交所成交额开始全面超过上交所。此外,据美国彭博资讯的统计,1996年深圳股市以174?92%的涨幅登上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至此深圳交易所不但称雄于国内股市,而且以最大成长幅度笑傲全球!这个时期不但是深圳证券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深圳最得意最风光的时期。这个时期,也使“老大”上海英雄气短,耿耿于怀。深交所成交额超过上交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1月,由于1997年后中国证监会不再让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点,而是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定,这样上交所在1998年才开始缓过气来,赶超深圳交易所。

  成交额之争尚未见平息,深沪两地关于“创业板”的争夺又开始了。1999年,风险投资概念火爆全球,纳斯达克市场疯狂上涨,开始创造“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为此上海和深圳这两个科技产业发达的城市开始争夺设立中国的“二板市场”:两个城市不断举办研讨会,请专家宣传风险投资——更重要的是论证自己更有资格设置“二板市场”。当时的候选城市还有武汉、北京等。到2000年上半年,形势明朗,深圳在角逐中胜出。但这个胜利未必是好事,业内人士普遍担心,深圳取得创业板资格,很可能是对未来把深圳主板并入上海的一个补偿。果不其然,2000年,世纪之交,证券市场关于深交所即将并入上交所的传闻一时甚嚣尘上。1997年以来这种传闻一直就有,但这次似乎是真的:统一的结算中心在上海成立,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也有这种表示……看来人们的担心要成为现实。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而金融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却不可等闲视之,另外深圳金融业的利润占全国四分之一弱,而上海则为四分之一强(其他地区共占一半)。有统计显示,2000年以前坐飞机进出深圳的人员中,就有30%的人是从事证券业的!如果深圳的主板市场迁往上海,那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流失,直接动摇深圳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而且还将影响到特区二十年来的经济成就,即便有创业板,但因在初创之时,故也难有规模和作用,深圳经济可能就此一蹶不振!

  2000年的夏天是深圳市最难熬的一个夏天。据说,深圳市主要领导都在北京“陈情”,力陈撤销主板对深圳经济的利害关系。最终,深圳艰难地取得了主板暂不并往上海的承诺,但也付出了代价,即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0年9月开始不再发行新股。目前看来,这个代价是值得的,而且深圳当年力保主板的努力也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直到现在,创业板也未能开设,而且开设了也未必能成功,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成功了外,其他国家的都不成功……中国是否需要开设创业板,直到今天仍有争议。

  由于深圳不发行新股,深沪两个交易所不再有成交额上的竞争,也因为两个交易所最终要合并,其竞争也就不再有意义,两个交易所谁先谁后(成立)的问题也就烟消云散,正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回想起来,当年深圳在金融业上展开如此激烈的争夺不是没有原因的。深圳上一个世纪在金融领域的争夺不仅仅是“面子”之争,而应看作是金融话语权之争,经济主导权之争。有学者指出,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并没有突出表现,而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则不断发生,这种情况说明金融产业已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经济危机更多地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谁掌握了金融资本,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作为一个没有传统工业基础、资源相对缺乏的新兴城市,深圳希望从金融服务业方面占据经济制高点。当然,意图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自然也要抢占国内金融业的主导权。两个城市在上个世纪的竞争自然不可避免。

  不过,主板停发新股还是对深圳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2000年以后深圳金融业的地位就日呈下降趋势。事实上,此前深圳就已呈现征兆。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改革,设立九大分行,作为金融重镇的深圳却未能占得一席,深圳市人民银行被划为广州分行之下的一个中心支行。在这个趋势下,人们不禁要问,深圳的金融业到底应向何方发展?不管答案如何,有志于全球化发展的招行、平保等金融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上海。




五年以后的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区

  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上海,陆家嘴地区金融企业“扎堆”,已经形成集聚效应。图中最高建筑为近期恢复动工的环球金融大厦。到2007年,目前坐在“上海第一高楼”宝座上的世界第三高楼金茂大厦,将被其“邻居”环球金融大厦超越。届时环球金融大厦将以492米的高度,成为世界第一高楼。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上海已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上海在人才、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日益显现,而且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上海还将是中国金融企业走向全球金融舞台的平台。目前金融机构扎堆的现象在陆家嘴已成气候:原三峡证券改名为亚洲证券后,正式将注册地由宜昌迁册至上海,并在浦东高档商务区租下了一幢物业,作为公司新的栖息地;天一证券将公司下属资产管理部等业务总部已全部移师上海;原先在开封安营的富友证券也选择了将上海作为注册地;去年年底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也于2002年3月将国债业务管理总部、资产管理总部、投资管理总部等三大业务部门移至上海……自2001年以来,共有数十家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或变更注册地、或以大规模迁移核心业务部门的方式,在上海“安营扎寨”,估计未来会有更多金融机构进入陆家嘴。上海正成为各类金融机构争相进驻的热土。

  因此,对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这些准备走向国际舞台的金融企业来说,上海是必争之地。当然,在搬迁问题上,在深圳发展起来的招行、平保似乎颇多顾忌,不能像外资企业那样来得直截了当。实际上,真正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谁还有那么多所谓的“深圳情结”?对于沃尔玛来说,上海在地理、商业地位等方面均居主导,对其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一定要攻克上海。外资撤出的事例并非个别现象,一些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在重新评价中国市场之后,也在逐渐从深圳撤出,如德国德累斯顿银行较早前就由深圳撤出,迁往他们认为更有希望的上海市。作为国内企业的佼佼者,招行、平保以及中兴、华为难道不会明白这一点?

  此外,上海市政府在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中也展开了主动攻势,有意向让一些商业银行总行逐步聚集上海,并出面与一些银行高层进行过实质性商谈。其中,招商银行即是上海市政府力邀对象之一。郎有情,妾有意,在这个崇尚自由恋爱的时代,谁能阻止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也许在金融业的发展上深圳不会再向上海叫板了,但现在问题在于,深圳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金融界有人认为,深圳的资源有限,从长远来说不可能靠房地产和制造业去跟其他城市竞争,深圳的未来必须走服务业,与香港携手构建服务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最佳选择之一(深圳市商业银行行长王骥就持这种观点),但是作为国内的区域金融中心,深圳的条件显然不如广州,与香港携手似乎没有必要。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深圳金融业的现状实际上折射出了深圳经济的尴尬,即地缘经济的局限性——夹在香港和广州之间,香港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广州则是华南的门户、珠三角的枢纽,而深圳呢?因此,尽管特区光环笼罩下的深圳踌躇满志,但拔剑四顾却一脸茫然:何去何从?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光环后的阴影
为什么要抛弃深圳?深圳怎么了?深圳特区的成就可谓长篇累牍,但特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也可以说很多,就像簇拥在地王大厦阴影里的那些违章建筑一样。辉煌已经属于历史,但问题却留在今天,地王大厦的阴影已经掩盖不了发展中的问题。地王大厦的观光电梯升得越高,人们发现的问题也会越多:深圳地王大厦



地王大厦位于深南东路、解放路、宝安南路交汇的狭长三角地带,为美籍华人设计师张国言鼎力之作。大厦于1996年3月竣工,以“两天半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创下了新的“深圳速度”。地王大厦楼高69层,383?95米,一度是亚洲最高建筑;宽与高比例为1∶9,创造了世界超高层建筑比例最“扁”、最“瘦”记录,但是大厦周围空间不开阔,给人以非常压抑的感觉。

  1?国有经济改革迟缓。据有关统计,到去年底,深圳市仍有半数以上的国有企业没有真正放活。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存在政策障碍,一些政府部门一遇到政策障碍就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和政府不敢冒改革的风险,或者担心改革成本太高,有的政府官员甚至顾及自己的“位子”而不愿“惹麻烦”。在以改革著称的深圳特区,在政府和企业阶层出现改革迟缓、改革心态减弱的现状,是深圳市的开放出现弱化的明显迹象。所以人们说,这两年内地正在补改革开放的“课”,而深圳的政府和企业却在补内地过去的“课”。

  2?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无论是投资商还是普通市民都对目前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颇有埋怨。各部门配合衔接也经常出问题,增加了投资的成本。相比之下,内地城市为吸引投资而进行的政府职能改革却卓有成效。比如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将贸易企业办理进区手续时间由1个多月缩短到1天,把空运货物通关速度由7天缩短到10小时以内;到漕河泾开发区投资的企业,只要对有关部门的告知作出承诺,即可获前置审批许可证,3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工商执照。

  深圳政府部门改革难以推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许多政府部门官员都是当年特区建设的功臣,这是不能不考虑的感情问题。但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少部门和人员因为特区特权而养成的“特性”——对于部门来说,就是因为特权而获得额外利益。比如前不久的暂住证问题,尽管中央已经规定取消暂住证收费,但深圳有关部门却要挖空心思来弥补这个利益黑洞。2001年10月30日,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主要内容是:除最高不超过5元的证书工本费外,各地对外来人口所征收的暂住费、暂住人口管理费等7种收费一律取消。2002年6月3日深圳开始恢复办理暂住证,但人们发现暂住证比以前难办了。办证难的一个原因在于手续繁琐,“门槛”太高。按照规定,办理暂住证时必须提交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计划生育、就业证、人事手册等有关证明材料,手续极为繁琐。有人统计,办一个暂住证要盖11个公章:签订流动人口合同要盖2个章,查验流动人口生育证明盖2个章,就业证盖2个章,深圳特区劳务工指标登记本盖2个章,暂住户口登记盖1个章,深圳市暂住人口登记表盖2个章,少一个都不行。到后来,办证手续终于简化了,但2002年7月9日,深圳市人口管理工作会议作出一项决定:将对出租屋开征综合治安管理费。深圳市公安局负责人在会上坦承,开征治安管理费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今年深圳暂住证收费大幅下降后的亏空(《南方周末》2002?7?25)。另外,企业前往劳动局办理暂住证事宜,劳动局提出要收取培训费500元,对于急于办证的人员可以先交费,凭发票可以先办证……总之,围绕暂住证的故事没完没了。对于一个财政收入在全国位于前列的经济发达城市,却一直斤斤计较于暂住证费用不放,难怪网上有人为深圳感到“脸红”。在深圳,暂住证收费不但关系到深圳市公安、劳动、财政、人事、计生、物价、社保等7个部门,而且还围绕“暂住证”和边境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产业,比如代办证件、出入关口的“带路”、派出所“查证”、收容所“收留”以及从收容所“赎人”等:2000年八旬老人袁文散步被收容,当事人愤而起诉但一审判决败诉(《民主与法制时报》2002?3?19);2001年10月19日一少女到深圳求职因没有暂住证而被送进了收容站,在收容站却被陌生人冒领成了“人质”,惨遭凌辱(《北京青年报》2001.10.31)……所有这些,不但已经严重损害了深圳的城市形象,同时也使其投资环境趋于低劣。

  3?治安环境日趋恶劣。离开深圳到外地工作的人,每每说到深圳的治安都会带着一份恐惧。只要去东门步行街走走,或去深南中路天虹商场的天桥看看,可以叫你大吃一惊。在深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方面路上不断有查暂住证或边境证的,不断有“三无”人员被车押走;而另一方面却是小偷横行,砖头党、摩托党肆虐。2002年7月19日上午9时,在国贸大厦对面的深房广场发生持枪抢劫血案(《南方都市报》),这时距离深圳打“两抢”战役刚受到表彰和嘉奖不久。没有良好的治安环境,如何能吸引投资和人才呢?

  4?城市环境捉襟见肘。近年来深圳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多项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城市总体规划获得了国际建协“艾伯克隆比爵士荣誉奖”,这是一个含金量颇高的奖项,它不是对某一单项的奖励,而是对深圳20年城市建设成就的一个充分的肯定。但是,对深圳比较了解的人却会感到迷惑:人民河及深圳河位于深圳市中心,但多年来一直臭气熏天;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深圳交通却非常拥挤,“未老先衰”(不能说这个新兴城市没有规划好。深圳城市规划与道路设计从一开始就是从行车角度考虑的,因此各大宾馆、会议场所以及写字楼等开车进出都很方便,但要步行过去却是难以摸着门的,所以深圳适合有车一族而不适合步行一族,但没有想到的是深圳现在车满为患。据说现在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即把深南大道上的公交大巴数量减少。与其他城市优先发展公交相比,深圳此举让人大跌眼镜,这已经不是“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了,而是“头疼医脚”);深圳文化休闲场所有限,无论是周末还是平时,深圳书城人满为患,但书城居然因此被评入深圳十景,这更只能被外人一哂了;名为濒海城市,但全市只有一个免费的开放型海滩大梅沙,而且距离市区遥远……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违章建筑在这个国际化花园城市几乎无所不在!目前深圳有四十多万幢农民违章建筑房屋,而且有些地方还在抢建。这些主要用于对外出租的农民房楼挨楼,形成有深圳特色的“握手楼”、“接吻楼”奇观。这些农民房就像从深圳靓丽外衣中露出来的内衣,十分不雅。因此有人说,深圳既是城市,又是一个农村。目前有关部门正督促其登记,似乎不想拆除,想对此四十多万幢违章建筑一罚了事(每平方米补地价几百元),若如此必将进一步纵容抢建风潮,深圳城市环境那就真没有改善的一天了。

  5?城市精神空洞虚化。作为一个城市,深圳几乎没有历史人文的沉淀,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却难以凝聚成城市精神。建立之初,特区精神曾经响亮一时,但现在似乎若有若无。至今深圳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城市象征标志(比如中心广场、代表性建筑或城市雕塑)和作为城市精神的载体。地王大厦和赛格广场(几乎没有广场的高楼)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却为谁是深圳最高而争论不休。国贸大厦似乎可以作为深圳精神的载体,20世纪80年代一度是特区精神和深圳奇迹的代表,90年代更有一大批深圳企业从这里起步发展,深圳交易所、人民银行等单位最早也在这里办公。如果要评选深圳市的优秀历史建筑,第一个应该非国贸大厦莫属,只是现在国贸大厦蜷缩在罗湖不显眼的地方,周围违章建筑也有不少,体现不出应有的地位,更可惜的是它正在被看惯了地王和赛格的深圳人淡忘。

  6?城市发展短视频现。无论从深圳的城市发展战略上还是各部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都十分明显,而且未能从根本上来着手解决问题,这是深圳一再处于被动地位的根本原因。在具体操作上,前面暂住证收费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花费巨资的地王公园最终被拆掉,1999年深南大道人行道翻来覆去折腾好几次,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提高借读费(暂住人员似乎没有说话权),以及拟对大梅沙收费等。在发展战略上,引进人才的户籍政策很能说明问题。在每年的深圳人才交流会上,招聘单位都会拿着一个名单,上面是深圳人事局列出的所谓“名校”或“重点院校”,只有以上学校深圳市人事局才予以接纳。对于在深圳工作过好几年的人也一样,没有重点院校的本科文凭,户口进深圳则非常难。深圳这种户口政策导致了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深圳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口数量已达700万,但其中户籍人口只有132万,暂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高达72%。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现在开始制约深圳的发展:①高级职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由于学历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高级技工很难取得深圳户口。一家港资企业的人事经理诉苦,他们工厂共有200多名员工,但只有3个人有深圳户口,人员很不稳定,稍有风吹草动,工厂就空了。目前深圳高级技工的薪资水平已经超过研究生,但短缺情况毫无改观。②暂住人员没有消费动力。由于户口不在深圳,暂住人员买车买房都不方便,因此很多人在深圳挣钱不花钱,其资金大多流回内地。仅2002年“五一”期间,深圳外来人员向全国各地汇款的数额就高达11?6亿元。而据统计,2000年在深圳通过邮局寄出的汇款总数达164亿元,平均每天汇出的款项高达4500万元。流动人口在深圳以外消费,严重影响了深圳经济的滚动发展和第三产业的提升。目前深圳开始改革户籍制度,但现在还能挽留得住吗?

  7?固步自封缺乏反省。媒体是一个城市的声音,但在深圳听不到自我批评与反省的声音。比如上面谈到的诸多例子,几乎都不是深圳媒体曝光的,相反深圳媒体在这些事情的报道和评论上表现出一致沉默(无论深圳报纸还是电视广播,除了不痛不痒的新闻外,就是卖狗皮膏药的性病、肝病、美容、减肥等劣质广告,没有一点大都市媒体的气概),而不断报道此类事件的《南方都市报》终于被深圳方面禁止上摊。尽管禁报事件最后以《南方都市报》的公开道歉而告结束,但谁胜谁负从一开始就已决出。现在,深圳特区报社和深圳商报社已经合并,其规模据说位居全国第三,但愿其整体实力也能达到这个水平。

[/COLOR]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时空的轮回
谁抛弃了深圳?深圳人可能会有满腹的牢骚,认为是中央抛弃了深圳。自20世纪90年代中央决定开发浦东以来,人们似乎觉得上海在发展上总能得到政策上的“照顾”和“扶持”,而作为特区的深圳却被“忽视”甚至被“限制”。的确,上海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央的大力支持。在“九五”期间(1996—2000),上海市的基建资金达到2274亿元,超过前40年总和的两倍,这是极其惊人的数字。钱哪来呢?上海市政府2001年全年收入只有1300亿元,若仅靠市政府的资金,没有中央政府拨款及其他优惠政策,根本不可能连年进行如此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是,在已经享受了十几年的特殊政策后,经济已经有了相当基础和规模,深圳继续享有特殊政策却是不合理的。因此深圳人自己也明白,给予特区的政策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谁抛弃了深圳?从地缘条件和时代背景来看,深圳近年来竞争力下降是因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利地位,但这是深圳被“抛弃”的表面原因所在,因为时空因素的限制,是一个经济系统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深圳特区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却是有更深层次原因的,那就是深圳过去22年的发展更多是得益于政策倾斜和优惠,而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没有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而是形成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寻租”社会。特区所特有的权力和资源,为寻租提供了条件;特区发展中出现的巨大经济利益,则提供了强大的寻租动机,因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寻租成本特别低,结果导致寻租“无所不在”。本来经济领域的寻租也很正常,但深圳无所不在的寻租行为却不正常,况且这个寻租体系是如此的发达和根深蒂固,导致今日深圳改革维艰,难以实现新的转型。

  因此,抛弃深圳的不是别人,正是深圳自己!“人心犹狃于故见,天意已另换新局。”《汉书·艺文志》的这句话可以很好地概括这些年深圳以特区自居的心态,但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深圳固步自封,何以与时俱进?

  今后五年将是深圳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但是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深圳目前的困境将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五大矛盾会深化: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与制造业日渐空洞的矛盾。高新技术产业从培育到成熟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而且由于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效果也不显著。深圳目前打算推出产权交易市场,但这与创业板不能同日而语。在制造业上,随着中兴、华为两大巨头的战略转移,深圳的实力要大打折扣。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大力发展金融业,而把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拱手相让给周边的东莞、惠州等地区。目前东莞、惠州的制造业已成气候,深圳不可能获得更多发展空间。此外,由于内地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廉,一些制造业已经开始从深圳迁往内地。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又没有新的产业建立起来,深圳可能出现制造业空洞化的危险。②房地产泡沫与深圳经济稳定的矛盾。房地产与金融业一样,在深圳经济中举足轻重,尤其是在深圳金融业走下坡路的这两年。但是近年来深圳房地产泡沫化非常明显,最近就有中央领导提醒深圳不要重蹈香港的覆辙。因此,深圳房地产不降温不行,但房地产价格下调就会降低消费需求,从而拖累深圳经济发展。③建立物流中心与其他城市竞争的矛盾。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外,深圳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建立国际物流中心和采购中心,除上海已有建立国际物流中心的宏伟蓝图外,广州打算在南沙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心脏”,香港在发展物流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而深圳夹在中间,竞争劣势是非常明显的。如今年家乐福再度在深圳申请开店,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因为深圳市政府提出:家乐福在深圳开设新店的前提是,将其全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设在深圳。但是,由于家乐福已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其在中国发展的重心显而易见,面对深圳市政府的要求,家乐福感到很难选择。④长远发展与短期利益的矛盾。如前所说,深圳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短期行为,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难以调和,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难以平衡,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善。⑤投资成本高昂与吸引人才的矛盾。尽管深圳的工资水平处于下降之中,但目前仍是全国最高的(有消息说上海今年已超过深圳),这是在深圳投资成本较高的原因之一。为了吸引投资和持续发展,深圳薪资水平会进一步下降,但是这样又将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人才进一步流失。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迟到的觉醒

“如果说,前20年深圳在建设和发展方面处于领跑者的位置,那么,今天深圳面临的是群雄环视、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局面。如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所指出的,深圳不可能再有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也有很大的弱化,生活指数、商务成本都比较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放眼国内外,且不说远处的‘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就在周边,新一轮城市  
竞争已经打响。与深圳毗邻的东莞飞速发展,由一个20万人口的小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加上外来人口几近数百万的大城市。不用说广州,要不了多久,有人预测东莞就有可能与深圳并驾齐驱。”

  上面两段文字出自2002年11月1日《深圳特区报》刊载的《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述评之五》,显示深圳现在已经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与危机。十几年来深圳一直笼罩在特区的光环下,一直认为自己扛着“特区”的大旗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但到现在危机来临时才发现周围已是“群雄环视”。显然,深圳现在已经不再向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看齐了,而开始与苏州、青岛、大连等城市相比较。与前几年好高骛远的目标和口号相比,现在的定位要实际得多。最近,深圳市领导考察江苏、上海等地之后,开始借鉴上海、苏州的发展经验,但深圳市在宣传上显得比较低调,这是深圳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特色。



苏州,江南历史名城,而现在迅猛发展的经济更为世人所关注。

  苏州,江南历史名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一直乏善可陈,但近几年却发展迅猛,GDP已经超过重庆,位居全国前十,城市竞争力也排在全国前列,引进外资数量还一度超过深圳……而这一切都是在默默无闻中实现的,到现在我们都很少看到有关苏州的宣传报道。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深圳和苏州非常相似:面向国外时,它们都被一个超级大都市阻碍,上海和香港;面向国内时,它们邻近还有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南京和广州……与此相似的还有杭州。现在苏州的工业园搞得有声有色,杭州也在逐步发展成为上海的后花园,它们没有被上海的光芒刺伤,反而显出异样的光彩。深圳,是成为香港的后花园,还是又一个“苏州”?也许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深圳的未来。

  遗憾的是,神女有情,楚王无意,长期以来香港一直对深圳警惕心有余,而合作力不足。例如当年香港要搞创业板,深圳方面提出可以把香港的创业板设在深圳,以节约资源,合作发展,但是香港方面不置可否。其他如二十四小时通关问题、西部大通道等问题也是如此。不过,现在情况好一点,因为香港的竞争力也在下降,经济持续不振,如果不与深圳扩大合作,其优势也将逐步丧失。对此,深圳一度希望建立深港自由贸易区,因此迟迟不撤二线关口,而是希望建立深港自由贸易区之后拆掉一线关,而让二线关继续发挥隔离作用。但是据说中央最近否定了深港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深圳方面不得已开始准备撤销二线关。最近深圳二线关外的房价开始上涨,就与撤关有关。二线关,其初衷是为了保护内地的社会主义而设立,但其实际作用却是在保护特区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当年反对建立特区而主张设关的人没有想到的。二线关,一度为特区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但现在的作用却越来越消极,以至于撤关呼声不断。

  不管有无关口,不管深港有无形式上的联合,但深港两地融合的趋势是不可抵挡的,也是必须的。总之,香港与深圳,交则泰,不交则否。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深圳,今夜我把你抛弃
2002年11月10日下午,深圳体育馆。中国足球甲A联赛深圳主场,深圳平安队在这里迎接天津泰达队的挑战。

  我向来认为中国足球没什么看头,但那天还是去看了比赛,主要是为了去放松一下,适当发泄一下。在深圳去看球赛的人多数也抱有这种心态,毕竟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太紧张。


  然而,那天的比赛比较沉闷。深圳平安队虽然占据主动,但几次射门都无功而返。对于我来说,哪边进球都可以,尽管我一开始为看球赛选了一个立场,站在深圳平安队一边。不少人看球也是这样的做法,但也有为难的时候,比如,来自天津的深圳人看这场比赛,就可能不知道自己该为哪一方加油。深圳是个年轻的移民城市,这些移民远未形成对深圳的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深圳人的失落和迷茫更是显而易见的,大家更愿意以原籍来表明自己是哪里人。对于那些没有深圳户籍的人群来说,对深圳更没有归属感,在球场上的茫然就很自然了。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味之缺乏使初来乍到的人无法忍受。写字楼里大家各忙各,下班后大家各顾各,所谓“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是“深圳人写,写深圳人”的小说,上市时在深圳卖得很火爆。深圳人在宣布“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时,同时也承认“你的生活与我无关”,这种现代意识显然很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但在深圳表现出一种极端——大家都把心裹得紧紧的,步子迈得快快的——让人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残酷与冷漠,比如你到一家公司给他们装机,忙一天也不会有人管你是否喝水吃饭,同事之间不是公司组织活动是极少可能一起出去培养感情的。大概是可以经常公费消费的原因,大公司大企业的集体活动会多一点,但人情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这个社会里,孤独与落寞随时会向你袭来,轻则如浮萍流水,不知何所踪;深则如孤魂梦游,游荡在一个欲望的空间……这就是深圳人对深圳的距离感,从上到下、从老到新几乎都存在。这种感觉有如深圳市政府门前的那头老牛,拼命向前拉,拉的却是一个没有根基的大树墩——那位雕塑者恐怕没有想到,这座暗含深圳精神的“孺子牛”雕塑竟然成了今日深圳心态的真实写照。

  深圳平安队终于在伤停补时阶段获得一个点球,最后一分钟灌进对方一个球,全场欢呼雷动。深圳平安队今年表现神勇,竞技状态处于巅峰状态,有望问鼎冠军宝座,然而随着平安保险的战略转移,深圳平安队也将易主……于是,球场那头打出了“胜也爱你,败也爱你,离开深圳不爱你”的巨型横幅,是企盼?是失落?还是伤感?据说,健力宝可能入主深圳队,但主场还会在深圳吗?对此,深圳球迷一脸茫然。因此,即使深圳队夺冠,对于一个深圳球迷来说,其兴奋会达到极点,但其痛苦也将如坠深渊——如果平安队抛弃深圳!

  与球迷比起来,一般深圳人的失落与迷茫虽然没有那么强烈,但却随时溢于言表。在上下班拥塞的路上他们会这么想,在密匝匝的接吻楼里他们会这么想,在繁忙的写字楼里他们会这么想,在视野开阔的莲花山上他们更会这么想……当去上海的朋友打电话过来描述浦东时,我在这么想;当有朋友要去西安发展时,我在这么想;当在深圳的同学朋友聚会热烈谈论上海、北京、广州、苏州以及青岛等地方时,我不再这么想。深圳,难道今夜我要把你抛弃?

  莲花山下,依旧的车水马龙,流光溢彩。

  莲花山上,小平同志目光如炬,健步如飞……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历史,在辉煌中远去
“深圳经济特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金融业大发展的历史。”

  这是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同志在2002年9月26日的讲话。这个评价很到位,而且可以进一步说,深圳经济特区这12年(1990—2002)的发展历史,就是金融业大发展的历史。近年来,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3.2%,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一起被列为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一根台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然而,在特区建设初期,几乎是在一张白纸基础上起步的深圳经济特区却受到资金匮乏的制约:全市仅有8个银行网点,百来家信用社散落在偏远的自然村落间;全部存款余额仅1.01亿元,少量的居民储蓄和来自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的汇款成了深圳金融业主要的资金来源。建设资金紧缺,成为制约特区建设的“瓶颈”。金融机构少、规模小、种类残缺不全,而且相互间业务分割,远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金融功能。



现在,深圳已成为全国金融品种最齐全、金融服务质量较高、金融电子化水平最领先的地区。目前,全市每2800人就拥有一个金融网点,每100人中有一人从事金融业务,网点密度和从业人员比例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深圳金融产品繁多、功能完善,已经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资金集散中心,成为吸纳全国资金、反哺全国经济的重要地区之一。

  邓小平同志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找,杀出一条血路来。”填补资金缺口、平衡资金供需的重任落在深圳金融业的肩上,金融业扛起了突破资金“瓶颈”的历史重担。由于深圳经济特区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而成立的,深圳金融业也勇当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开放中的第一个“吃螃蟹者”,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领域里创造了中国金融史和经济史上的一百多项“第一”:

  深度思考:深圳,你为何被抛弃深度思考:深圳,你为何被抛弃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了分行,成为国内第一家外资银行(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是我国外资银行进入最早的城市。1979年,日本住友银行在北京设立的是代表处,是我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

  1985年深圳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

  1986年12月5日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中国国际财务有限公司(深圳)。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成立,是我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5月,全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上市股票,第一张股票面市。

  1988年3月21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1989年7月,经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批准,招商银行在全国率先开办了离岸业务。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集中交易。“老五股”也陆续集中到深交所挂牌,与上海的“老八股”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批正规的上市公司。

  1991年4月,深圳金融业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贷款证制度,有效地配合了资产风险管理改革,并得到全国同行的好评,如今这一制度已作为一项成功的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1991年6月10日,全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SME)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

  1993年,全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华南银行在深圳成立。

  1993年6月3日,向全国资金市场开放的全国首家试行资金公开买卖的货币市场——深圳经济特区融资中心在深圳正式成立,标志着深圳面向全国的货币市场正式形成。

  1994年5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正式宣布,在全市国内金融机构全面推行资产风险管理,在信贷管理改革上再领先全国一步。所谓资产风险管理,就是对银行的资产和贷款风险进行科学的监控,这是国际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这一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深圳各专业银行在全国率先向商业银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994年5月28日全国首家外汇经纪中心——深圳外汇经纪中心开业,实现了与国际市场联网进行外币间的买卖,成为当时国内惟一能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外汇经纪中心。

  1994年,全国首家试行资金买卖的融资中心在深圳成立。该中心采取会员制,会员有权参加该中心交易中国人民银行融资券和其他有价证券,进行资金拆借业务。

  1994年11月24日,招商银行与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举行买方信贷签字仪式,标志着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新形式——买方信贷。此举被同行业内人士誉为“具有深远意义的突破性改革”、“迈出了国内金融改革的重要一步”。

  1995年6月22日,全国首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宣告成立,标志着深圳金融改革又有了新突破、新进展,为全国各地正在组建的城市合作商业银行提供了经验和启示,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1995年7月3日,招商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储蓄一卡通”新业务,被银行业人士称之为国内储蓄业务的“一次革命”。

  1995年12月18日,作为深圳金融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成果的深圳金融结算中心宣告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按照与国际金融标准接轨的要求,专业从事金融电子化清算系统开发、运行与维护的金融机构。

  2003年1月,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

  此外,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财务公司、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全国第一批证券管理条例和法规、第一个基金管理条例、全国最早的电话银行服务、国内银团贷款、楼宇按揭贷款、第一台自动取款机……都在深圳诞生。深圳金融业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的格局,金融实力大增,不但成为特区经济建设的开路先锋,而且义不容辞地担当了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和发展的先锋。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1999年,痛并快乐着
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大区行改革,省级分行体系被9个大区分行、2个管理部(即通常所说的“9+2”体制)和21个地方监管办取而代之。九大区分行分别是天津分行、沈阳分行、上海分行、南京分行、济南分行、武汉分行、广州分行、成都分行和西安分行,两个营业管理部分别在北京和重庆。

  出人意料的是,深圳分行变为广州分行下属的中心支行。而到1999年,深圳市国内金  
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58.99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贷款余额1848.16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外汇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6.31亿美元和65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五位;黄金饰品产值、产量占全国60%以上,深圳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的机构密度、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均居全国前列,全国主要金融机构都在深圳设有分支机构;金融市场体系、专业监管体系和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初步确立……

  尽管深圳金融业业绩如此显赫,地位如此重要,但深圳人民银行地位与之形成的巨大落差,第一次让深圳人感到失落。首任深圳中心支行行长马经在内部中层干部会上不无调侃地说:“即使是变成派出所,该管的还要管好。”对深圳这个地位落差反应最敏捷的当属外资银行,1999年以来一些外资银行悄然撤出深圳。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区行改革的目的是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加强监管与独立性。从九大区行的设置和管辖地域来看,“9+2”体制体现了强烈的地缘经济色彩。由于夹在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和华南金融中心广州之间,深圳地位尴尬,因此尽管深圳金融业在全国贡献巨大、作用重要,但最终还是归入华南广州的名下。

  人民银行地位的下降虽然给深圳带来些许失落和痛苦,但由于深圳工业的高速增长和第三产业的稳定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为深圳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需求,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199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5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为深圳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而使深圳的银行业尚能保持稳定的发展。



深圳金融中心区夜景(从右至左依次为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在深圳金融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期曾全面监管深圳的金融业,包括证券、保险在内。但深圳人行命运多舛,20世纪90年代初因国家缩减基建规模,其办公大楼被拦腰砍掉一半,与周围的高楼大厦不甚协调;1998年地位再度下降……

  同时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发展形势似乎都很好。1999年深圳市共有5家产险公司和3家寿险公司,其中有一家全国性公司和一家区域性公司总部设在深圳;该年深圳市保险业务总收入为35.07亿元;保险深度与密度均位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接近新加坡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发展水平。1999年由于“5·19”行情的启动,全国证券业形势一片大好,深圳证券业的发展势头则更好,风头更健。从1999年到2000年间,深圳新股发行十分频密。当时新股发行仍然采用上网定价方式,申购资金通常要冻结4个工作日,如果遇上节假日,资金实际冻结时间更长。单是每月平均冻结的新股申购资金,数量已经十分惊人:1999年,这个数字月均在1600亿元,2000年前9个月则平均在3300亿元以上……汩汩流动的资金如蜜一样流淌,深圳金融界沉浸在甜蜜之中。而且,不但深圳证券业感到无比幸福,同时深圳其他产业也被带动发展,整个深圳沉浸在金融业迅猛发展的喜悦之中。虽然因人民银行改革带来些许痛苦,但人们很少意识到人民银行地位的下降已是深圳金融业地位下降的预兆,是深圳后来倍感失落的滥觞。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2000年,致命一击伤痛几何
然而,这种甜蜜的幸福并未持续多久。

  2000年,深圳金融业遭受致命的一击。那就是从2000年10月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新股发行(IPO)及上市被停止,从那时起大量资金便开始掉头而去,源源北流上海。首先是新股申购资金冻结的利息收入骤然蒸发,就像《南方周末》记者夏英描述的那样,“就像水汽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一样,深圳感受到了寒冷。证券界的人士打着哆嗦,计算着寒流的深度  
和广度,结果如下:首先,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5月的20个月中,按照0.5的比例估算,深市平均流失冻结资金数量最高达到4500亿元以上,最少也有1660亿元,平均每个月流失冻结资金数量则为2830亿元之巨。”其次是一级市场筹资功能丧失,对深圳市场募集资金产生显著影响,使深圳证券市场从规模上与质量上迅速与上海拉开距离。紧跟着二级市场成为资金流失的另一条渠道,深圳市场交易量停滞不前,已然丧失活力。停发新股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继续扩大,基金业开始北上上海寻求发展。到2002年底,深圳现有10家基金公司,虽然在数量上仍然领先于上海的9家,但这10家基金公司全是2001年前在深圳设立的,2001年后设立的基金公司除一家落户广州外,其余全部落户上海。停发新股对深圳其他产业也产生了影响,目前虽未见到有关研究报告,但对以银行保险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却是显而易见的。

  至此,深圳证券业似乎走到了一个股票技术分析中大头肩顶的顶部,在创业板尚未发展到足够的规模时,深圳证券业注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人们也只能从往日的历史中重温深圳证券业的牛市……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上市股票,第一张股票面市。短短数年时间,以股市为主要内容的证券市场异军突起,高潮迭起。当年,第一只股票的发行要市政府“动员”、“摊销”,第二只股票发行时证券公司被迫“吃”下推销不出去的150万股“滞销货”。深圳发展银行大厦



深圳发展银行成立于1987年12月28日,是建国以来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深发展的成立在深圳金融业发展的地位在这里不用多说,值得一提的是,深发展的成立也是深圳股市发育的开端。老一代的深圳股民几乎都是从炒深发展走进股市的,也从深发展上赚到第一桶金,当然,那时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也没有几只股票。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集中交易。“老五股”也陆续集中到深交所挂牌,与上海的“老八股”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批正规的上市公司。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领先上海证券交易18天。所以,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后来说:“至于上海、深圳谁先建的证券交易所,我打个比喻:如果孩子出生早,是我们;如果出生证领得早,是他们。”

  草创之初,两个交易所就为第一而争得不可开交,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次开业之争就此开启了两个交易所在其后长达十年的竞争序幕……1996年8月开始,深交所成交额开始全面超过上交所,此外,据美国彭博资讯的统计,1996年深圳股市以174.92%的涨幅登上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至此深圳交易所不但称雄于国内股市,而且以最大成长幅度笑傲全球!这个时期不但是深圳证券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深圳最得意最风光的时期。这个时期,也使“老大”上海英雄气短,耿耿于怀。深交所成交额超过上交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1月,由于1997年后中国证监会不再让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点,而是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定,从而使上交所在1998年才开始缓过气来,赶超深圳交易所。

  而这时的深圳已有9家综合类证券公司,占全国总数的1/5多,证券经营机构202家;证券投资基金公司5家,占全国总数的40%,其资产规模达到180亿元,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全国证券投资基金最集中的城市;同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国性的证券市场……

  成交额之争尚未见平息,深沪两地关于“创业板”的争夺又开始了。到2000年上半年,形势明朗,深圳在角逐中胜出。但这个胜利未必是好事,业内人士普遍担心,深圳取得创业板资格,很可能是对未来把深圳主板并入上海的一个补偿。果不其然,2000年,世纪之交,证券市场关于深交所即将并入上交所的传闻一时甚嚣尘上……2000年夏,深圳艰难地取得了主板暂不并往上海的承诺,但也付出了代价,即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0年10月开始不再发行新股。主板停发新股对深圳经济的不利影响是显然的,2000年以后深圳金融业的地位就日呈下降趋势。2001年,证券市场共筹集资金1192.22亿元,其中深市没有新股发行融资,依靠再融资累计筹资234.73亿元,比上年减少394.20亿元,减幅62.68%。深交所在公布统计数据时坦率承认,因筹建创业板市场,暂停新股发行上市,市场发展速度趋缓,市场活力明显减弱,反映深市规模的总市值、流通市值、上市公司家数等主要指标均呈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有志于全球化发展的招行、平保等金融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上海。



1996年后,大牛市将证券街繁荣推向高潮,“三天不见,营业部又多一家”,是老深圳对其夸张的写照,“要开户,振华路”成了新股民的口头禅。由于那波行情尤以深市强劲,几乎是中国股市的信息集散地和人气表,股民们穿梭在“左邻右舍”打探消息,上班族得闲就下楼看看行情,股评家的声音和大户传奇在街市传播。高峰期证券街的成交量,超过深圳营业部总成交的三分之一,许多营业部经常日成交量过亿,习惯了每天三五十万的进账。于是各网点扩展面积,带旺了酒楼、歌厅,也使临街房租直线上升。白天街北炒股、晚上街南欢歌,成为证券街特有景观。(《中国证券报》程胜)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上海已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上海在人才、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日益显现,而且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上海还将是中国金融企业走向全球金融舞台的平台。对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这些准备走向国际舞台的金融企业来说,上海是必争之地。当然,在搬迁问题上,在深圳发展起来的招行、平保似乎颇多顾忌,不能像外资企业那样来得直截了当。然而,真正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谁还有那么多所谓的“深圳情结”?对于沃尔玛来说,上海在地理、商业地位等方面均居主导,对其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一定要攻克上海。此外,外资撤出的事例并非个别现象,一些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在重新评价中国市场之后,也在逐渐从深圳撤出,如德国德累斯顿银行较早前就由深圳撤出,迁往他们认为更有希望的上海市。作为国内企业的佼佼者,招行、平保以及中兴、华为难道不会明白这一点?



新落成的位于深南大道旁的招商银行大厦

作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行者,招商银行在1986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招商银行由招商局出资人民币一亿元,于1987年4月8日在深圳蛇口正式挂牌成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到2001年12月底,招行总资产已逾300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逾231多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2002年度排名中,招商银行位居第273位,已经超过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中等规模水平;在《欧洲货币》1999年度“亚洲最大100家银行”排名中,招商银行“股本回报率”居亚洲银行业首位。招商银行以不足国内银行4‰的从业人员、2‰的机构网点支撑了约1.6%的资产规模、约6%的效益,以“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在中国银行业确立自己坚实的地位。

  不过,无论是招行,还是平保、中兴以及华为等,均在2002年底坚决否认了“迁都”传闻,而一直犹豫中的沃尔玛也决定将采购总部留在深圳。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2001年,创业板高潮骤落
尽管主板失意,好在还有创业板给深圳带来无限憧憬。

  创业板也被称为二板市场,是指主板市场以外的另一个证券市场,其主要目的是为新兴公司提供集资途径,助其发展及扩展业务,因此二板市场被称为创业板。目前,海外的二板市场主要有香港创业板(GEM)、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小型市场(纳斯达克有全国市场和小型市场之分,全国市场相当于主板市场,而小型市场才是真正的二板市场)、日本的MOTHERS  
、欧洲的伊斯达克(EASDAQ)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二板市场(AIM)等。1971年,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创立了纳斯达克(NASDAQ),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国创业板或二板市场。短短二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到1997年底,纳斯达克位列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其市值突破17000亿美元,上市公司近6000家,其中光是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就有250多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在新经济带动下保持了3%的增长速度,相应地,美国股市空前活跃,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90年初到1999年底上涨了318%,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786%。美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未来经济发展取决于新经济,而新经济成长则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就是这样的榜样。因此,如果深圳能把创业板发展起来,这不仅会重新开创深圳证券业的优势局面,而且还将极大地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次腾飞,实现深圳的“中国硅谷”之梦。



从纳斯达克发展起来的企业有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苹果、思科、雅虎和3Com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巨人,而10年前,它们中的大多数,恐怕还是些“无人知道的小草”。当“雅虎”在上市首日股价由13美元升至33美元,“雅虎”的创办人、年仅28岁的美籍华人杨致远也因此在一日之间坐拥亿万时,人们发现一夜暴富不再是神话。

  但是,中国的创业板却好事多磨。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适当时候在现有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尽管此前深交所和学界已经在研讨同一主题,但这一“决定”仍被认为是内地酝酿创业板的标志性发端。此前的1998年,深交所开始着手研究进行创业板市场试点的可行性方案,并于1999年1月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呈送了《立项报告》并附实施方案。1999年末,香港联交所正式成立创业板,为内地提供了地缘临近的模式。2000年初,内地各界对创业板的态度迅速升温,到当年3月中旬时,时任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公开透露,关于在深沪两个交易所创立高科技板块的工作进展很快,中国证监会和科技部也在加快步伐。

  2000年,创业板设立地点之争的形势逐渐明朗,深圳最终获得开设创业板的资格。

  从2000年8月中下旬开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深交所全力进行创业板市场筹备:完成了创业板市场发行、交易、结算和会员管理四大业务规则的制定;确立了创业板市场的组织体系,设立两个专门委员会和八个职能部门;公开招聘了44名员工进所并进行培训;创业板市场交易、结算、通讯、监察系统的测试、验收工作获通过;完成了创业板市场指数编制方案,并进行了模拟测算;制定了创业板市场发行工作规则、操作流程以及创业板市场监管部门工作规则和操作流程,完成了监管部门内部组织架构以及办公系统的需求设计。在这段时间内,深交所甚至连创业板市场的证券编码、证券托管和资金交收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因此可以认为,这时深交所为创业板市场所做的准备已经非常充分,技术上非常成熟了。创业板的开办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00年10月,深交所副总经理胡继之发表了题为《创业板市场与深交所使命》的演讲。时有舆论认为,这是深交所首次公开就创业板市场作全面系统的阐述。

  与此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界酝酿创业板进入炽热阶段。当时有两百多家企业已经申请上创业板,很多券商、证券咨询机构、审计中介都接触过大量的拟上创业板公司,有许多机构甚至成立了专事创业板项目的部门甚至独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如总部在深圳的大鹏证券。

  然而,2000年以来,创业板推出时间一直未定,市场各方对此推测不断,从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到著名经济学家,从证监会主席到深圳市政府官员,推出时间的各种版本相继出现,但创业板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

  2001年初,进入新千年后的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有关股市是否是大赌场的大争论,对所谓的“经济巨擘”争论不休;二是创业板的开市问题。如果说在2000年推出创业板是各界的压倒性呼声,那么从2001年开始,随着美国纳斯达克(NASDAQ)神话的破灭,国内理论界对是否要推出创业板就出现了不同声音。而且争论的层次不断升级,核心的争论包括三点:①创业板的设立是否得到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其中的关键是对刚刚于2000年9月修订后的《公司法》的理解的问题;②目前中国是否具备开设创业板的条件,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因为在NASDAQ(纳市)出现暴跌,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美国经济的情况下,有关各方心存疑虑;③创业板是否会出现比主板更大的泡沫,以及是否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创业板要不要开办,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市场需不需要,二是监管水平能否跟上。基于以上争论,创业板开设时间一推再推。

  2001年第三季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由于国务院对于设立创业板有不同意见,因此中央政府仍未有推出深圳创业板的确切时间表。这是从正式渠道泼给众多涉足深圳创业板的企业家、券商和风险投资商的第一瓢冷水。

  2001年11月6日,北京时间凌晨时分,正在文莱访问的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基称,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仍未成熟,需要把主板市场整顿好后再推出创业板市场——与深圳创业板共同沉浮的各种梦想在这一刻被警醒了。此时,有关各方围绕深圳创业板所做的工作如到站的列车缓缓停下。

  同时,由于二级市场持续大跌,市场气氛极其低迷,以前富贵逼人的证券业也进入不景气状态,深圳证券机构开始裁员、减薪,并有不少机构开始撤离深圳。



深交所成立前的交易所情景(何煌友摄)

  几天前,一位同在深圳工作的老同学打电话辞行,说他们公司决定迁址上海,因此他也将到上海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好几位同学离开深圳去上海工作了,他们都是从事金融或证券行业工作的。在拥往上海的各种人才之中,有像我同学一样经历的人并不少见。这说明,在深圳与上海的“戏剧”中,上海正日益处于舞台的中心,深圳则如明日黄花。

  网友 风语山人

  然而,对深圳打击更大的则是大批优秀金融人才开始流失,对此最有感触的莫过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迟迟不开是继新股停发后给深交所的又一沉重打击,深交所在未来难以拓展其外部发展空间,士气受挫,人心思动,一批高管和业务骨干纷纷离开了深交所。在深交所的三位副总中,胡继之已经调到国信证券担任总裁,而黄铁军则远赴国外留学,只有此前曾任证监会机构部主任的宋利平仍留任。2002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所长何佳突然辞职。何佳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为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终身教授,同时也是中国证监会规划委委员,在证券业内享有很高的威望。2001年何佳被深交所聘为综合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学术总指导等职务。在他担任所长期间,研究所的研究力量被业内公认为一流,因此何佳辞职返港引发了不少流言。人才的流失更使深圳证券交易所曾经具备的人力和技术优势开始消失。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就不止一次说过这支队伍沉甸甸的,就快带不动了。深交所,与深圳的证券业一样的尴尬,一样的不知所往。

  2002年以来,尽管创业板的推出被无限押后,但深圳市各方却在不断努力,竭力促进创业板尽快推出,也许以下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市长于幼军(简称“于”)与本书作者(简称“呙”)的对话能使你看出端倪。

  呙:创业板何时推出?这对深圳影响太大啦!

  于:创业板一定会开,一定会在深圳开,这是朱总理的原话。至于什么时候开,要视国内外证券市场发展情况而定。我们应该理解中央的长远考虑。

  呙:创业板能否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推出,如在主板上挂一个科技板?不过深交所恢复A股发行的难度似乎很大。

  于: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对深圳来说确实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创业投资的出路问题。

  呙:这是一个大问题。

  于:没有退路,谁(指创业投资)还敢进来啊!我想今年会有突破,但现在还不好说从哪些方面突破。(以上内容出自2003年1月19日深圳市长于幼军与“我为伊狂”的对话)

深交所成立前的交易所情景(何煌友摄)

  深交所周围是各大银行在深圳的总部大楼。深交所的每一步进退,小到当年迁址深业大厦,大到新股停发、筹备创业板,都受到政策面的极大影响。

  曾给深交所作过管理咨询的安达信说深交所“犹如一个家境殷实、悠闲自在的中年人”。

  但目前的深交所处境艰难,“成了不能说话的人,只能硬挺着。”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2002年,“黄金之都”黯然褪色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在黄浦江畔正式开业。

  对于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这条消息,多数深圳人并未留意,似乎认为与深圳无关。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在的城市实际上是中国的“黄金之都”:

  目前深圳拥有800多家黄金珠宝首饰厂商,黄金加工量约占全国的60%以上,黄金交易  
则占全国市场的70%,出口额近70亿港元,黄金珠宝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约占深圳GDP15%以上,在各行业中排第三位,已成为深圳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圳已成为国内珠宝首饰加工制造、流通和辐射中心,其中沙头角保税区则是深圳珠宝首饰业最集中区域,独占了整个深圳60%的生产能力。因此,深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黄金之都”。

  事实也是如此。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后的五个交易日内,深圳的黄金用户们包揽了其中大部分的交易金额和数量。到11月5日,深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黄金交割库共提取了黄金723公斤,占同期上海黄金交易所总交割量的80%左右。

  深圳的黄金加工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依靠毗邻世界黄金珠宝首饰三大交易中心之一的香港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成本等考虑,香港黄金珠宝厂商纷纷北移深圳开展加工出口业务,使深圳黄金珠宝业获得巨大推动,在信息、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深圳黄金珠宝加工业在短短五年间跃居全国第一。目前,深圳黄金珠宝业有八大优势:

  深圳已培养了8万多名加工金银珠宝首饰的熟练工,拥有全国最熟练最庞大的珠宝生产加工产业大军;

  深圳具有与香港珠宝业联动的区位优势;

  深圳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深圳拥有成熟的珠宝消费基础;

  深圳是全国珠宝首饰主要的加工制造和批发中心;

  深圳是全国珠宝首饰行业国际信息中心和物料采购中心;

  深圳是全国珠宝主要的出口基地;

  深圳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为黄金业放开交易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8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参加APEC年会时,作出我国珠宝首饰进口关税将降为零的承诺。随后国务院决定改革我国长期实行的黄金“统购统配”计划管理体制,建立黄金交易所,使之成为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有力补充。

  事实上,好几个有条件的城市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各自悄悄着手准备,参与角逐金交所的选址地,其中最有力的竞争者,要数上海、深圳和北京。上海黄金交易量大,商业银行相对集中,有较为成熟的市场运作和管理经验,具备现代都市的形象,适于和国际沟通,便于在未来形成国际性的大市场,这些都是它成为金交所选址的主要因素。深圳最重要的优势在于临近香港。香港是世界三大珠宝中心之一,在世界珠宝界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交通便利,香港已经把制造业大部分放在了深圳,所以在制造加工方面,深圳可以通过香港获得世界珠宝界的最新科技、最新的款式,更重要的是,深圳大部分黄金珠宝的加工出口都经过香港。作为首都的北京也在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占有优势。

  2001年4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会议上表示,央行将建立黄金市场,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央行已在上海着手黄金交易市场的组织筹备工作,按照符合黄金交易的特点,拿出一整套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试运行。至此,上海最终在角逐中胜出,坐上了中国的黄金交易“宝座”。

  作为我国黄金市场开放的一大步骤,黄金交易所的开业对深圳的影响是多方面。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开业,使我国的黄金管理开始步入市场化,计划经济体制下黄金原料配售对生产企业的制约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无疑会给全国的黄金生产加工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也为深圳黄金加工企业开拓内地市场提供机遇,使其跳出替他人做嫁衣裳的加工贸易思路,创造出一批自有的名牌企业。但是,作为惟一专事黄金交易的机构,上海黄金交易所势必会吸引更多海内外黄金相关企业向上海聚集,从而提升上海黄金行业的规模和品质,使上海真正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的“黄金中心”。因此从长远看,出于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深圳黄金加工企业有北移的可能。

  呙:深圳的黄金加工量约占全国的60%以上,黄金交易则占全国市场的70%,但是国内惟一的一个黄金交易所却设在上海,深圳黄金加工业的地位岂不是要削弱?

  于:深圳作为国内珠宝首饰加工和流通中心的地位是由市场形成的,它承接的是香港这个世界排名第二的黄金加工基地向国内转移的地位,再加上我们目前已经形成的珠宝企业聚集效应,拥有大量专业人员,因而在业内的地位不会因为金交所设在上海而被削弱。

  呙:深圳有无可能设立黄金交易所的分所?据说这种可能性不大。

  于:中国黄金商品主要生产基地在深圳,交易所在上海,因此将来中国黄金市场很有可能形成上海定价、深圳交割的格局。事实上现在已经形成这种格局。而且以后我们还会发展网上交易,为深圳黄金加工企业提供便利。(以上内容出自2003年1月19日深圳市长于幼军与“我为伊狂”的对话)

  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上海定价,深圳交割”的格局有望维持较长时间。但是,由于地理距离变远,黄金交易成本和交割时间将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深圳的优势将有可能逐步减弱。

  此外,尽管深圳还有毗邻香港这个珠宝交易中心的优势,但是由于深圳黄金珠宝业长期依托香港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主要做加工贸易,不仅没有创造出一批知名的自有品牌,而且在国内的销售网络也没能很好地建立起来,深圳黄金加工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很容易受距离、时间等成本因素的制约,因此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有尽量接近交易市场的要求。

  为此,深圳业内人士曾希望深圳能开设黄金交易所分所,以保持深圳黄金加工业的优势。据香港媒体披露,国务院高层领导视察深圳时,深圳市政府提出了19项政策要求,其中17项获得了肯定,而被否决的两项,恰恰包括了上海黄金交易市场正式开放后在深圳建立黄金交易分所这一条,另一条则是尽快开设创业板。

  深圳,这个“黄金之都”已经黯然褪色。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从主板、创业板、黄金交易所到基金中心,还有不为人们注意到的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深圳在各项竞争中的对手几乎都是上海,而且最后几乎都是上海胜出……为什么总是上海与深圳为敌?为什么受伤的又总是深圳?

  对这个问题,有不少人认为中央在政策上“偏袒”上海,“打压”深圳。他们认为,深圳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与过去拥有能抗衡上海资本市场的实力是分不开的。目前期货、  
黄金、外汇调节中心都在上海,主观是中央政策倾斜。从目前情况看,深圳的资本市场已经不具备与上海形成竞争态势的条件,深圳金融业就难免要走下坡路。就前述各项金融政策而言,似乎吃“小灶”的机会都给上海了,因此“打压”说在深圳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以这种地域竞争、城市竞争的角度看问题是非常狭隘的,难免会牢骚满腹。在本人看来,他们既没有看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本质,也没有看到深圳作为一个城市的先天弱势。

  深圳的成功,究其本质是作为经济特区的成功。作为经济特区,其本质就是承担“试验田”的作用,“试验”成功后就应该战略转移,推动全国经济全面发展。对于后一个功能,深圳是没有能力完成的,这个任务只能交给上海“老大哥”。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特区为主的中国改革开放还带有试验的性质,具有示范作用,那么90年代以后上海浦东的崛起就表明中国已在全国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显然,上海不具有“示范”的意味。

  上海处于沿江、沿海的节点上,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支点,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央给予上海浦东比特区还特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振兴上海,并以此带动沿江以至全国的发展。可见,其他地区和城市不可能有上海这样的战略地位,也不可能获得类似的优惠政策……

  深圳作为特区的局部“试点”与上海作为全局“支点”的典型例子是中国有色金属期货交易的发展。1984年,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流通领域的改革,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计划在上海组建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但由于当时上海的条件不成熟,中心没有办成。1984年11月1日,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在深圳特区创办了该系统首家特区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深圳公司。该公司从1985年起,分批派人到英、美、德、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国际期货贸易。1986年开始正式参与国际期货业务,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上涉足期货交易领域,培养了人才,取得了效益,期货交易的种种优点逐渐为有色系统所认识和利用。在1989年至1990年治理整顿期间,国内有色金属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为暂时的过剩,有色金属的生产、经营企业面临了巨大的市场风险,由此有色金属总公司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规范的期货市场,发挥其套期保值和预期价格发现以指导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是发展有色金属市场、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1990年第四季度起,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正式开始筹备。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于1991年6月10日在深圳举行了首次会员大会并正式宣布成立,同年9月23日开始试业,并于1992年1月18日正式开业。1999年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撤并到上海,光荣地完成其历史使命。可见,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上,深圳与上海不是宿敌,而是“探路者”与“修路者”的分工,是“先锋”与“主将”的关系,二者的地位与作用不可相互替代。

  作为一个城市,深圳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毗邻香港,临近广州。毗邻香港是深圳的最大优势,但那是作为经济特区的地位而言的。而当现在深圳还原为一个纯粹的城市时,无论从深圳与香港的竞争看,还是从深圳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来说,香港俨然成为这个城市最大的弱势。搞证券市场是这样,竞争黄金交易所时也是这样,试从长远想一想,中国在华南已经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时,还有必要在其旁边建设证券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吗?

  成也香港,败也香港——难道这就是深圳的宿命?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未来,再创金色辉煌
2002年岁末,2003年之初,深圳遭遇了历史上少见的寒冬。呼啸的北风,骤降的气温让深圳人感到似乎回到了北方的故乡。

  然而,对于深圳金融界来说,这个冬天似乎不太冷。

  12月19—20日,海内外十几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香港证监会、联交所等一批  
海内外有影响的机构的负责人以及深港两地的基金经理等基金管理公司高级从业人员会聚由深圳市政府、国务院体改办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02深圳基金论坛,商讨国内基金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深圳如何构筑中国基金业中心。2003年1月12日,招商证券和荷兰国际集团共同发起的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成为我国首家中外合资基金,同时也改变了这两年来深圳基金业停滞不前的寒碜局面。

  2003年1月,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来自各方面的消息表明,央行目前面临进一步改革,专事银行监管职能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有望设立,以解决“9+2”大区行改革暴露出的利益相互掣肘等问题。

  2003年1月12—20日,广东省两会在广州召开。1月13日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卢瑞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广东省将构建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

  上述三条消息可以看作是深圳金融界的三个“利好”,为深圳的寒冬添加了丝丝暖意。

  深圳基金业一直执中国基金市场牛耳。深圳不仅基金公司数量最多,从管理的基金数量和总规模上看,深圳超过全国其他各省市之和,其资产总规模达703.34亿元,超过了其他各省市678.87亿元的总和。除证券投资基金外,深圳的创业投资基金也为中国创业投资龙头。截至2002年上半年,深圳市专业性创投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共有144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创业投资公司71家,创业投资管理公司54家,中介机构19家;创投资本总额118.59亿元,占全国创投资本总额的四成;目前已累计投资金额40亿元,投资项目近450个;深圳市共认证创业投资从业资格人员15批共927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78名,专业人员649名,从业人员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深圳创投机构数量、创投资本总额和项目投资金额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之首,已成为中国创投业最活跃地区。

  然而,近两年来深圳基金业停滞不前。尽管深圳基金公司在数量上仍领先全国,但却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在深圳成立。因此,招商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对深圳意义重大。而且,招商基金管理公司还创造了一项全国第一,让人们依稀感受到深圳当年的“金色”辉煌。

  为保持深圳基金业的优势地位,把深圳建成全国基金中心,深圳今后将把基金业作为金融业的一个重点,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将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支持基金业加快发展,包括:鼓励和支持基金行业加大产品设计创新力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基金新品种;在继续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同时,鼓励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形成基金业发展与本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的互动效应;加快对外开放,鼓励发展中外合作基金,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基金公司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大力推动社保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和保险投资基金资产业务多元化等等……一个以基金业为突破口的深圳金融市场“自我拯救”设想已经拉开帷幕。

  但是由于主板市场萎缩,创业板迟迟不开,无论是证券投资基金,还是创业投资基金,其发展都受到较大制约,因此深圳基金业的发展形势不甚乐观。此外国内各大城市对于基金公司的拉拢和争夺,一点也不亚于对银行、保险公司的“明争暗夺”。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也有意建成为全国的基金中心,为此上海市政府正在积极与各基金管理公司接触,希望将国内其他地方的基金公司“挖”到上海滩去。看来,深圳基金业在实现深圳金融市场的“自我拯救”前,首先要“拯救自我”。

  如果说,2000公里以外的上海对深圳是步步紧逼的话,而200公里以内的广州则对深圳虎视眈眈。目前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努力遭遇了广州的空前竞争。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珠三角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经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另外再构建两个区域金融中心,三者之间是否会形成竞争,搞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穗深港外资银行
数目

广州 10
深圳 14
香港 249


  林树森(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广州现在就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这点毫无异议,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数量来看还是从金融实力来看。去年广州的人民币存款就有7000多亿,若包括外币超过8000多亿,贷款5000多亿。在全国大城市中,广州的经济总量全国排第三。广州本地的金融机构不仅为广州服务,还为珠三角服务。目前,广州的资金总量、经济总量也都比深圳大。

  为什么会提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证券交易所当初开始搞实验,选择了在深圳特区来做,历史上就把证券交易所放在深圳,金融中心证券业是很关键,但是广州现在也有很多证券机构。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认为提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更准确。你也可以把这两个城市看成一个城市,广州从东到西有一两百公里,广州到深圳也就100多公里,提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没有什么毛病。

  于幼军(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市长):广州、深圳是广东省的两个中心城市,确切地说是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区域性中心”,有几个就是几个,不必局限于1个,不能因广州是“中心”,深圳就不能成为“中心”,也不能因深圳是“中心”,广州就成不了“中心”。

  深圳可以成为经济、金融中心,拥有几大优势,如全国有两大证券交易市场,一个在上海,另一个就在深圳;目前,深圳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同时,几年来深圳与香港在证券、保险、银行、基金等方面紧密合作,业务往来频繁,这无形中就等于延伸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

节选自在广东省两会期间的答记者问

  广州、深圳的金融中心之争由来已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教授指出,在1990年以前,广州作为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毫无异议的是华南的金融中心,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中期,珠江三角洲各中小城市,譬如东莞、顺德等市凭借灵活的制度,发展迅猛,相比之下,广州的发展速度慢了,造成凝聚力下降。而此时,深圳市作为特区,有政策优势且毗邻香港,经济实力迅猛上升,地位很快崛起。特别是深交所成立之后,由于有证券交易市场支撑,深圳金融一时成为华南甚至全国的金融重镇,并由此产生了深圳会否取代广州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当时曾有一段时间引发过广东金融学界的热烈讨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召集下,1997年曾组织进行过专题讨论,会上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在此之后,华南金融中心到底建在哪里,就一直处在模糊状态,其实当时有人曾提过一个折中的办法,穗深共建华南金融中心,但由于没办法有效协调,后来不了了之。而近几年来珠三角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广州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辐射能力增强,而深圳则因受主板停发新股、创业板迟迟未开的影响而落后,导致华南金融中心这个话题再度摆上桌面。

  不管深圳、广州如何竞争,目前关于华南金融中心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中国三大区域经济圈中,京津唐环渤海圈已形成了以北京为经济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经济金融中心,而占全国GDP1/8、存贷款余额占11%的广东省尚没有一个定位明确的金融核心城市,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不过,目前珠三角要求协调融合的呼声以及2003年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有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契机。

  此外,2003年初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积极为在深圳各类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营造良好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方针,被称为“十八条”。《规定》强调指出:成立市金融资产管理办公室和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设立“深圳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据了解,金融资产管理办公室的编制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很快就会投入运行;在具体优惠政策上,《规定》强调,大型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需购地自建办公用房的,所购土地按市场地价给予优惠,并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总部或地区总部在深圳的金融机构新购置办公用房的,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在专项资金中一次性给予补贴……“十八条”显示了深圳为巩固和强化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作出的种种努力,其中对于大力吸引金融大机构落户深圳的热情使业内人士认为,深圳此举目标直指上海。但这样看未免显得有些片面,因为深圳发展金融业的目标既不是全国金融中心,更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因此未来与上海的竞争并不突出。为此,位于深圳金融中心区的深圳大剧院将拆除,新的大剧院将迁移到福田中心区。在其原址上将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金融中心,扩大蔡屋围金融中心区的规模和势力范围,为深圳金融保持领先地位做物质准备。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十八条”指出,深圳将积极推进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业在信息、技术、服务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建立深港两地金融业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强化与香港金融业的紧密联系。显然,深圳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显然是要与香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就是深圳金融业的未来。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高新技术战略的迅速崛起
过去十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深圳正朝着建立中国硅谷的目标迈进,但是前行之路坎坷不断,折射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尴尬状态。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审时度势,抓住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兴起的机遇,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十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1991年开始,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连续10年每年平均递增53.2%。2000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4.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1?33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速度、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产品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微型计算机、液晶显示器、磁头、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2000年深圳IT产业产值约占全国15%,主要IT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微机产量107万台,占全国的20%;程控交换机3535万线,占全国53%;形成了年产值345亿元的全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基地和年产值484亿元的全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基地。在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中,64%是中外合资企业,其中外资占主导地位。众多的国外高新技术大公司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深圳的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打印机、计算机硬盘、电脑显示器、干扰素、生物乙肝疫苗、镍氢电池等产品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和激光五大主导产业群,拥有华为、中兴、科兴、长城、安科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1998—2001年,高新技术产业拉动全市GDP年均增长约4个百分点,对深圳经济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上述数字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深圳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为集中、最具影响的城市之一。

  十年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100余项全国第一:第一台国产微型计算机是深圳长城公司开发研制的;我国第一台中文传呼机在深圳国际商业数据公司诞生;国产程控交换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企业是深圳华为公司;我国第一个民间科技工业区是深圳京山民间科技工业村……100余项“全国第一”,涉及的行业包括计算机及软件、通信、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战略的迅速崛起。

  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全球IT产业进入调整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32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880亿元的4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10.21亿美元,占深圳出口额的三分之一,使深圳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2002年深圳软件出口额达到4亿美元,而当年全国软件出口额约为15亿美元,深圳雄居全国之首。这已经是深圳连续四年软件出口额居全国各大城市榜首,成为全国软件出口的最大基地。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I服了YOU,安安。




欢迎光临 空网论坛 (http://bbs.kongweb.net/) 作者: 屡战屡败    时间: 2003-9-29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