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的最后6招

随着美军先头部队逼近巴格达,美伊双方的巴格达争夺战估计不久就要打响。然而,从目前情况看,伊拉克军队不仅不愿坐以待毙,反而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看来,即使最终被打败,伊拉克军队也要让美英军队付出惨重代价。
一、利用共和国卫队在巴格达外围抵御美英的进攻,并伺机杀伤美英联军的有生力量;
二、派遣“萨达姆敢死队”在伊拉克全境对美英联军发动自杀性袭击,破坏美英联军的后方战线,牵制其对巴格达的主攻。萨达姆已在25日向敢死队队员下达了对美英联军的追杀令;
三、发动伊拉克部族武装在伊拉克全境打击和骚扰美英军队。伊拉克各地的部族首领掌管着成千上万名部族武装,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地方武装力量。萨达姆已于25日向部族首领发出战斗命令,要求他们不要等待指挥部的进一步指示,自行率领各自的部族武装向入侵者开战;
四、炸坝放水、炸桥断路或炸毁油井来阻止美英军队向巴格达的进军,起码可以拖延战争进程;
五、劝阻难民不要逃离巴格达。只要多数居民留在巴格达,就可阻止美英联军对巴格达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六、继续展开外交和舆论攻势,揭露美英联军伤害伊拉克平民的罪行,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写信给萨达姆吧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巴格达之战可能成“地道战和绞杀战”
当美军重兵抵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下后,许多人纷纷猜测,萨达姆总统将如何指挥伊拉克军民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士兵进行血腥的城市巷战。最近,不少专家强调,同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战比较起来,未来巴格达之战独一无二的重要特色很可能是“地道战”和“分区绞杀战”。有消息说,过去20年中,萨达姆在巴格达地下苦心经营了非常完备的地下隧道和堡垒系统,这样,一旦发生外敌入侵的情况,伊拉克最高领导层将在“不受任何伤害”的情况下,从容转移。此外,不少逃亡海外的伊科学家更宣称萨达姆将生化武器隐藏在上述100多公里长的地道中。

    负责为萨达姆修建总统官邸的西方公司介绍,这些官邸都设有深深的地下坚固掩体。其中,最大官邸加掩体拥有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防爆系统,足可以抵抗住小型原子弹袭击。因此,美军近期不断使用所谓的“地堡终结者”(深深钻地后再爆炸的武器)来摧毁萨达姆的官邸,希望能炸毁这位总统的地下指挥所,甚至将这位领导人和部下“一锅端”。至于效果怎么样,大家都很清楚。至少目前电视上经常能见到萨达姆总统谈笑风生的样子。过去几年中,美国情报人员一直在搜索巴格达“地下的秘密”。美军表示,伊拉克将大量装备和人员藏入地下,极大增加了自己作战难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已经拥有了部分探测巴格达地下“到底有些什么”的工具。其中包括用巨大的“铁锤”来击打地面,并通过不同地点的回声情况来确定地下是否藏有“宝贝”。此外,高空飞行的间谍照飞机也可通过测试热能和其他一些数据来判断地下有无异常活动。美国海军则专门建立了“寻找并摧毁敌方隧道系统”的培训基地,并利用占地110万英亩的场地(300个大小不一的废弃煤矿井)来实地模拟伊拉克可能存在的各类地下网络体系,为海军陆战队和其他部队官兵提供了重要的练兵场所。有消息说,一旦进入巴格达,美军上述装备和训练将大显身手。

    五角大楼透露,美军攻打巴格达之前,将仔细研究当地的自然地理情况,并在流经市区的底格里斯河以及众多街道帮助下,将这座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分成若干“小块”,进而派遣装甲部队和特种兵采取“绞杀政策”,予以“逐步分区占领”。这样,就可慢慢吃掉各处隐藏的伊拉克军人,避免多头出击、最终相互无法照顾的局面发生。据介绍,美军不会将巴格达包围得“铁桶一般”,凡是想离开的平民都可以顺利通过美军防线,同时,各种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还能及时送进城中。不过,美军“不鼓励巴格达居民全体撤离”,因为这样将造成严重的难民潮。

    美军希望,自己采取这样的措施能让巴格达居民认识到,只有萨达姆及其铁杆支持者才是白宫要打击的对象,并因此而“支持”或者“不阻挡”美军进城。考虑到巴格达的特殊性,地面上的美军特种兵、狙击手将在空中定点精确轰炸配合下,同伊拉克守军进行战斗。有消息说,综合考虑己方兵力和对手能量等因素,美军不希望在巴格达进行“闪电式袭击”,并将“一点点缓慢收紧绞索”,直到将萨达姆铁杆逼出来为止。美军占领伊首都的策略为:“施加强大外界压力,最终迫使其整个垮掉”。尽管如此,萨达姆拥有的将近两万“亲兵”:特别共和国卫队绝对不会让美军轻易得逞。

    上个世纪90年代,车臣叛军凭借格罗兹尼巷战,以相对简陋的装备打败了俄罗斯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也凭借类似战术在斯大林格勒痛击纳粹德国并最终扭转了整个战局。因此,美军最担心萨达姆“照方抓药”,利用五角大楼战术上的弱点,在大量平民目标掩护下,一举将巴格达变成“铁打的萨达姆格勒”。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萨达姆是自恋狂
萨达姆故事(五)
萨达姆是自恋狂
  说萨达姆是个自恋狂,一点都不假。

  他对名的重视,远胜于利。他要人家崇拜他、记住他、尊敬他。

  所以,他指示所有的伊拉克政府官员,都得阅读他那厚达19册的传记。

  萨达姆告诉为他编写传记的官员,他不管人们今天对他有什么看法,他在乎的是,500年后,人们会怎么看他。

  除了著述传记传颂自己的伟大之外,他还下令以他的一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长达6小时的影片,片名叫《长日》。为这部片子剪辑的是曾经导过3部占士邦影片的Terence Young。

  萨达姆也在公共场所竖立起自己的巨型塑像,并请画家给他画了巨型的肖像。

  在这些画作中,他的形象都是非常正面的,有:英勇的沙漠骑士、正在收割稻米亲切的农民、勤劳的水泥工人等等。这些肖像有些还高达20?。

  他要伊拉克国内的电视台、电台、报章,每一个传播媒体都歌颂他。

  这如果不是一种自恋的心态,或许就是一种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心态。

  伊拉克国内充斥着对萨达姆的赞美,但是,这些赞美并非出自人们对他真心的仰慕和爱戴,而是变成了百姓的一种责任,大家只管对萨达姆说好听的话就是了。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当他出版那两本书《扎比巴和国王》以及《坚固的城堡》之前,虽曾悄悄向国内的专业作家寻求意见,但大家看了他的作品之后,都不敢讲真话。

  据说,那两本书一看就知道是外行人写的,而且,全书都以粗劣的手法在刻意卖弄,但是,大家都只敢给他提一些无关痛痒的“意见”。

  塞巴扎是巴格达一份主要报章的总编辑,他也掌管一个监督伊拉克全国各电视台及电台的重要部门。

  1989年,塞巴扎被传召去见萨达姆。

  塞巴扎认识萨达姆多年,两人的合作关系不错,塞巴扎在仕途上一直都平步青云。

  萨达姆这次召见,塞巴扎猜不出是为了什么事情。

  在两伊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伊拉克政府传出消息说,要放松对传媒和艺术创作的控制。塞巴扎对此是非常欢迎的。他心里猜想,或许是因为这件事吧!

  身穿军服的萨达姆,坐在办公桌后面,见到塞巴扎时,他并没有与塞巴扎握手,只是没有表情地问了一声:“你好吗?”

  塞巴扎回答说:“好。我今天是特地来听您指示的。”

  萨达姆投诉说,他在其中一个电视频道上,看到一部埃及制作的喜剧片,觉得那部戏非常肤浅,不应该播映给国民看。

  接着,萨达姆才进入正题……

  当时,伊拉克非常流行让人们把对萨达姆的赞美写成诗篇,或谱成歌曲,每天在电视上选播。

  由于作品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那之前的几个星期,塞巴扎指示电视台的监制们,在挑选作品时,要更加谨慎,选些素质较好的作品来播出。

  此后,赞颂萨达姆的诗歌还是每天都播出,但数量上稍微减少了。

  萨达姆这次召见塞巴扎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质问他的这个决定。

  “我听说,凡是有我的名字在上面的诗歌,你都不广播。”

  萨达姆这一问,塞巴扎立刻慌了起来,他连忙解释说:“总统先生,我们还是会广播这些诗歌,我之所以没有广播一些作品,完全是因为那些作品写得不好。”

  “塞巴扎,你要知道,你不是法官。”

  “是的,我不是法官。”

  “你怎么可以阻止人们向我表达他们的感情?”

  “……”虽然萨达姆由始至终都没有提高说话的声量,但塞巴扎已经全身发抖,他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个罪名足以让他当下被拖出去枪毙。

  萨达姆继续说:“塞巴扎,你并不是法官。”

  “是,是。”

  “好,很好,现在,你清楚了?”

  “是的。”

  萨达姆点了点头,示意塞巴扎可以离开。

  当晚,伊拉克所有的电台和电视台,一整晚都在播出歌颂萨达姆[/COLOR]

Remind:此消息由安冉在04-13 16:40:04做过手脚,呵呵……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版主呀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觉得红色太刺眼了
帮我改改好吗
我本来只是设第一句的,
那想。。。。。。。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我想他大概是不行了!但他的支持者却是很可怕的喔!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那有什么用,肯定是要输了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只是希望支持久一点!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我个人认为伊拉克可能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到时候伊拉克人民该怎么办啊~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萨达姆从开战的时候就可能已经知道结果了。可是他没有屈服。
他个人是一个很坚强的人,这可以从他一生的历程看出来。即使知道结局,他还是不让美国轻易而举的结束战争,要让他们付出惨重代价。伊拉克人民对萨达姆有一种英雄崇拜情绪,所以战争开始到现在,都顶着巨大的压力,和萨达姆站在一起。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现实有时会让人失望的!

美军进入巴格达后将市中心一座6公尺高的萨达姆铜被美军拉倒,美国也宣布萨达姆时代结束。
不过,效忠萨达姆的死硬派仍然据守北部的萨达姆故乡提克里特,构成威胁。
美伊战争在还未开始前就似乎已洽注定了的结局,
毕竟对抗强大的美国联军的国家只不过是一个比我们湖南省都还有小的国家!!!
现在大家关心的已只是战争结束时间的长短呢!!!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说的都是废话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萨达母就是输了,也很值得骄傲了!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I]以下引用@郑伊健的内容:
[/I]说的都是废话
大家在这里发表的都是自己的 看法,我们希望把时政建成一个大家可以随心发表自己意见的地方。不知道你有什么高见,也没明白你指什么是废话。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只希望战争早日结束.
伊民众和双方士兵早日脱离苦海(受害的只能是平民和士兵)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对于这个没有开始就知道结果的战争来说
现在希望的只是少点无辜人的伤亡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独裁应该早点结束。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就算我们写信给萨达姆又有什么意义呢?
战争还是在继续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伊拉克军队的数十万大军及其大量重型装备,究竟到哪里去了?

  这是一个自伊拉克战争开战以来,就反复被提及,反复被解释,但却总也解释不清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据战况的不断推进,许多军事分析家都试图给出圆满的答案,但却总也难
以自圆其说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巴格达战役”前后(如果这还能被称为“战役”的话),伊拉克战局出人意料的“急转直下”,变得更为扑朔迷离,变得更为耐人寻味。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战况推演、始终难觅伊军主力行踪

  ●当南线美军长驱直入、夺路北上之时,军事分析家说,南部军区的伊军主力,正在依托被美军沿途绕过的许多重要城镇,据城死守,另有一部正在敌后游击,袭击美军脆弱的后勤补给线。

  然而,随后的实际战况是:在“总攻”巴格达之前,美英联军终于攻占了被其长时间围困的一系列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乌姆卡斯尔、纳西里耶、迪瓦尼耶、卡尔巴拉、纳杰夫、希拉、库特、阿马拉等地,随即他们吃惊地发现,据城死守、与其对峙多日的伊军,除了极少数正规部队以外,大多数都是“人民军”、“萨达姆敢死队”等民兵武装和准军事部队。而发生在“敌后”的多次袭击美军后勤补给线的作战行动,事后证明,也大多数都是上述民兵武装和少数正规军小分队所为。

  ●当美军进攻的兵锋,直指巴格达外围,一场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式”的“巴格达保卫战”即将打响之时,军事分析家说,中部战区的伊军精锐共和国卫队和共和国特别卫队,一部正在巴格达以南的外围地区与美军激战,主力正在巴格达市区据城坚守,准备与攻城美军作“殊死一搏”。

  然而,随后的实际战况是:西路美军第3机步师与东路美军第1陆战师,在东西两线、先后分别突破伊军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和“巴格达师”的防线后,就几乎再未遇到伊军大规模、成建制的抵抗,继攻占萨达姆国际机场之后,经过几次小心翼翼的武装侦察与试探,便一举突入了几乎已经成为“不设防城市”的巴格达。尽管现在就说“巴格达已是空城一座”,还为时尚早;但是,如果有人还说“巴格达市区内藏有伊军重兵(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恐怕也没有多少人再会相信。

  ●当美军在尚未完成对巴格达的全面控制与占领,就准备继续挥兵北上,进攻萨达姆最后的老巢——提克里特之时,军事分析家说,从巴格达撤出的伊军主力(如何撤出的暂时还说不清楚),应该是集结在提克里特周围地区,至于其能否在提克里特与美军作最后的“殊死一搏”,目前尚难定论。

  然而,随后的实际战况是:其先头部队刚刚进入伊拉克境内的美军新锐力量——第4机步师,尚未来得及北上进攻提克里特,就传来了足以令第4机步师师长“顿足捶胸”的消息。据美军“捕食者”式无人驾驶侦察机近日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提克里特附近,至今尚无伊军大部队集结与部署的迹象,更有甚者,其市内竟然已经发生了,此前只有在被美英联军攻占的城市,才会发生的大规模哄抢现象。

  与此同时,在此前基本保持着完整建制的伊拉克北部军区,也突然传来消息,美军及库尔德族武装,已经分别于4月10日夜和11日晨,进入伊军据守的两个北方重镇——基尔库克和摩苏尔,守城伊军已经投降。然而,入城美军再次吃惊地发现,上述两座城内,既没有大量的伊军主力驻守,更没有相应的大批重型装备存在。要知道,上述两城,战前可分别是伊拉克北部军区所属第1军团和第5军团的司令部所在地。

  南部军区,已经被占领了。北部军区,刚刚又投降了。中部军区与中幼发拉底河军区,巴格达未见重兵布放,提克里特也难觅伊军主力踪迹。至此,在整个伊拉克境内,军事分析家恐怕已经很难再找出一个,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容纳大量伊军主力部队存在的区域了。但是,原来的问题不仅依然存在,而且随着战况的不断推进,变得更加突出、也更加尖锐。

  难道,伊拉克军队的数十万大军,真的能够“人间蒸发”?

  难道,伊拉克军队的大量重型装备,也真的能够“人间蒸发”?

  如果说,大批伊军正规部队的官兵,在被击溃、被打散的情况下,要么是“迫不得已”、要么是“就坡下驴”地脱下军装、放下武器(随身的轻武器),或是暂时地化整为零、寓军于民,或是干脆就解甲归田、还军于民,因此而导致伊军兵员大量流失,这种解释尚能使人感到可以接受的话;那么,伊军战前所拥有的大量重型装备——数千辆坦克和装甲战车、数千门大口径火炮、数百架战机、数十部地地导弹发射架,总不见得也能脱下军装,也能寓军于民吧?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众说纷纭、大军装备岂能人间蒸发

  然而,事实总归是事实。不论我们能否给出合理的解释,它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下面,我们就再来当一回“后吃螃蟹的人”,不揣冒昧地再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我们的分析与解释。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大军与装备同时“人间蒸发”的现象,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的“化整为零、寓军于民”的原因之外,还有下列几种原因不容忽视。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其一,伊拉克军队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拥有的、并且至今仍然堪用的重型装备的数量,战前被外界普遍地高估了。

  众所周知,在经受了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沉重打击之后,又经历了此后长达12年时间的经济制裁与武器禁运,伊拉克军队的军事实力至今已经极度衰减。

  在长达12年的漫长岁月中,伊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保存下来的坦克、装甲车、大口径火炮、作战飞机、防空导弹、地地导弹等重型装备,不仅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就连武器装备的正常维修,都因为零配件供应的严重匮乏而难以保证。尽管伊军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非正规的渠道和手段(如走私等),设法获取了少量的零配件供应;但是,这些数量少的可怜的零配件,对于伊军数以千计的坦克装甲车辆、数以百计的作战飞机、数以百计的防空导弹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隔靴搔痒。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伊军只能通过拆卸部分现有装备的办法,来保证其他装备的正常维修和零配件供应。这种做法,短时间内可能问题不大,但是时间一长则难免“坐吃山空”。此外,考虑到伊军的大量老式重型装备,如T-55坦克、SA-2/3防空导弹等,早已达到甚至是超过了最高服役年限,其各种零部件的故障率成倍提高,几乎到了不堪修复的地步。在装备总数“有耗无补”的情况下,伊军的各种重型装备,只能是拆一辆、少一辆,拆一架、少一架,积以时日,其对伊军总体作战实力的影响,是绝对不可低估与轻视的。

  实际上,多年以来,伊军除了每年必须参加的各种阅兵式以外,基本上已经很少将各种重型装备用于平时的作战训练,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非战斗消耗”和“非战斗减员”。至于到开战之前,伊军究竟还有多少重型装备能够用于实战,恐怕只有伊军的最高统帅部自己心里最清楚。

  战前,外界对于伊拉克军队军事实力的估计,特别是其现有重型装备数量的估计,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曾经出现过“N个版本”的数据,其间相差甚大。仅以伊军装备的坦克数量为例,不同来源的资料对其所作的估计,高者高达2,600余辆,低者低达1,500余辆。

  其中的大多数估计,都是以伊军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所保留下来的装备数量为基础,适当逐年加以“折旧”而得出的,它们大都低估了“时间”这个最厉害的“武器”,对伊军作战实力的“杀伤消耗”作用,因而普遍地对伊军现有的作战实力和堪用的装备数量,作出了过高的估计。而伊拉克军方,出于有意夸大自身军事实力,以慑止美军可能入侵的策略考虑,自然是对此保持沉默、始终不予澄清。

  以伊拉克空军装备的飞机数量为例。战前,外界对其估计数据通常为:各型飞机6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250~300余架。然而,据估计,其中真正能够起飞的,战前尚不足100架,其中作战飞机的数量就更少了。伊军战前所拥有的武器装备中,其堪用的重型装备比例之低,由此可见一斑。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其二,为了保存有限的军事实力,伊军主力部队(包括人员和重型装备),在战前普遍实行了高度分散的兵力部署,开战后又没有加以集中,因而暂时难以使人感觉到他们的存在。

  战前,分区驻守的伊军主力部队,原本就部署得较为分散。而到临战之前,面对美英联军大兵压境、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急局势,为了躲避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打击,以保存其有限的军事实力,伊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分散部署兵力,从其原来的以师为基本单位的作战部署,改为以旅为基本单位的作战部署。其中有些单位,可能部署得更为分散,甚至直接分散部署、隐蔽于民间。

  我们仅以在战争初期,因所谓“投降事件”而名噪一时的伊军第51机步师为例。在名义上,该师负责防守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然而实际上,真正驻守在巴士拉城内的,只有该师的师部及其所属的1个机步旅,此外还加强有第11步兵师所属的1个步兵旅,总共只有2个不满编的旅(团)级建制单位,用来防守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港口,而且在开战后不久,其大部主力也奉命撤出城外,由此可见,伊军战前兵力部署的分散程度何等之高。

  此外,伊军的各级指挥机构,开战后也分别从其战前的所在地“神秘消失”,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战前,伊军南部军区所属的第3军团司令部驻巴士拉,第4军团司令部驻阿马拉;中部军区所属的第2军团司令部驻白库巴;北部军区所属的第1军团司令部驻基尔库克,第5军团司令部驻摩苏尔。在上述的5个城市中,南部和中部的巴士拉、阿马拉和白库巴,是被美英联军先后攻占的,而北部的基尔库克和摩苏尔,则是刚刚向美军投降的。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美英联军在入城之时,根本就没有发现大量的伊军正规部队驻守,不要说军团一级的司令部,就连伊军师、旅一级的指挥机构都没有遇到。

  实际上,在迄今为止的战争期间,除了前已述及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伊陆军第51机步师,以及在巴格达以南的外围地区,与美军实打实地碰了一下的共和国卫队的2个师——“麦地那师”和“巴格达师”之外,我们在伊拉克的战场上,几乎没有再看到任何其他的伊军师级建制单位大规模参战的“痕迹”。那么,伊军的17个正规陆军师、7个共和国卫队师、以及5个共和国特别卫队旅,究竟都跑到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如果用我们在前文中所引用过的,“进入并不意味着控制、控制并不意味着占领”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就丝毫不难理解。实际上,目前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全境的部署态势,用“进入与初步控制”来加以形容,可能是最为确切的。因为,美英联军目前所占领的,包括伊拉克南部的大多数重镇和北部的部分重镇在内,充其量不过是伊拉克的大部分省会一级城市,当然也包括主要公路沿线的一部分中小城镇;而伊拉克的其他部分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的中小城镇,在美英联军的地面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无论其当地是否部署有伊军的主力部队和重型装备,由于其肯定采取了较为严密的伪装隐蔽措施,因而仅仅依靠空中侦察,都很难被美军所发现和掌握。

  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以目前只不过是占有一些孤立“点线”的美英联军,其是否遇到、是否“感觉到”作为评判标准,来判断伊军主力是否已经“人间蒸发”,恐怕未免过于草率行事。实际上,正如我们现在尚不能断言“巴格达已是一座空城”一样,在目前的战场态势下,我们现在也根本无法断言,伊军主力部队,究竟是否真的已经溃散?其大量人员和重型装备,目前究竟“流失”到何方?

  这些问题,也许只有等到美英联军开始“下乡清剿”,开始实施“反游击作战”时,才能最终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其三,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老旧装备的“剩余价值”,以便对美军造成更大的威慑,伊军对于因年久失修而不堪使用的大量破损的重型装备,采取了“以拆代战、以藏代慑”的方针,从而使美军难以准确地估计伊军尚存的重型装备数量。

  对于因年久失修而不堪使用的大量破损装备,究竟应该如何处置?我们认为,伊军很可能有着自己“独特”的考虑。

  如果将这些破损装备继续留在原地,听任美军的空中火力打击将其彻底摧毁,或是听任美军的地面部队将其缴获,都将使美军可以确信:这些重型装备已经不复存在,更不会在伊军的手中继续对美军构成威胁。而这,显然对伊军是极为不利的。

  反之,如果将这些破损装备加以拆卸、销毁、埋藏,并且使之不留下任何痕迹,那么,只要美军一天没有找到它们,就一天不会将其从伊军的作战实力统计表中划除,就仍然会将其计算在伊军的重型装备数量之内,就会继续高估伊军的实际作战能力。而这,显然对伊军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伊军很有可能采取“以拆代战、以藏代慑”的方针,让这些早已不堪使用的破损装备,以拆卸、销毁的方式,发挥近似于实际参战的作用,以埋藏、隐蔽的方式,对美军形成长期存在的有力威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老旧破损装备的“剩余价值”,使美军根本无法准确掌握伊军尚存的作战实力和装备数量。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早已不堪使用的破损装备,而且只要战场条件允许,也同样适用于开战后被美军所击毁的重型装备。因为,它同样可以使这些已经失去作战能力的战损装备,继续对美军构成长期的威胁,使美军无法准确估算己方所取得的战果,以及伊军方面的战损情况。

  如果事后证明,伊军真的是采取了这种“以拆代战、以藏代慑”的方针,那么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考虑与举措。实际上,在巴格达以南的外围地区作战中,伊军的这种做法,可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并且开始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试想,当美军的地面部队经过激战,终于击退了当面的伊军,攻占了伊军的防御阵地之后,突然发现,在刚刚被自己攻占的伊军防御阵地上,既没有大量被击毙的伊军尸体,又没有大量被击毁的伊军重型装备,如果再未能抓到大批的伊军战俘,你又有凭借什么去判定:当面的伊军,究竟是被美军击溃、重创、甚至是歼灭,还是主动放弃阵地,有计划地实施撤退呢?

  因此,在考虑伊军的大量重型装备是否能够“人间蒸发”时,伊军自己可能对其重型装备采取的销毁和埋藏措施,也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种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我们也同样不能忽视,即:目前可能仍然有部分伊军主力部队,以较小的建制单位和兵力规模,分散隐蔽地部署于以提克里特为中心的巴格达以北地区,正在集结待战,准备伺机对即将北上进攻提克里特的美军予以突然打击。

  这些伊军主力部队,将很可能来自于此前,分别部署在巴格达以北和东西两侧的3个共和国卫队师——“汉谟拉比师”、“尼达师”和“甲布甲尼撒师”,以及在临战之前,分别从摩苏尔和基尔库克撤回到提克里特的2个共和国卫队师——“阿德南师”和“阿比德师”。

  此前,曾经有军事分析家认为,上述的前3个共和国卫队师,在美伊两军于巴格达以南展开激战时,由于奉命南下增援“麦地那师”和“巴格达师”,因而已经被美军的强大空中火力,击溃、甚至是歼灭于南下途中。

  对此,我们颇有疑问。既然伊军自开战时起,就从未准备将巴格达作为其最后的死守之地(巴格达市内几乎没有地面防御设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又怎么可能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空中火力威胁之下,如此轻率地命令其共和国卫队的大部分主力,脱离其既设阵地、南下增援,投入到前途未卜的南线作战之中?这种几乎是要让共和国卫队的3个主力师,实施“自杀性攻击”的作战决策,是一个具有起码的军事常识的统帅部所可能作出的吗?

  因此,我们认为,仅凭南线作战中,所出现的几名佩戴有某个师标志的伊军战俘,以及在作战过程中,经常前后自相矛盾的某一条媒体报道,就断定这几个共和国卫队师南下参战,并且被美军的空中火力打击,击溃、歼灭于南下途中,未免过于轻率。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I]以下引用匡娟的内容:
[/I] 版主呀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觉得红色太刺眼了
帮我改改好吗
我本来只是设第一句的,
那想。。。。。。。
[/SIZE]




欢迎光临 空网论坛 (http://bbs.kongweb.net/) 作者: 风影的宝宝    时间: 2003-4-13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