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雨中的紙鶴
男孩和女孩初戀的時候﹐男孩為女孩折了一千隻紙鶴﹐掛在女孩
的房間裡。男孩對女孩說﹐這一千隻紙鶴﹐代表我一千份心意。
那時候﹐男孩和女孩分分秒秒都在感受著戀愛的甜蜜和幸福。
後來女孩漸漸疏遠了男孩。女孩結婚了﹐去了法國﹐去了無數次
出現在她夢中的巴黎。女孩和男孩分手的時候﹐對男孩說﹐我們都必
須正視現實﹐婚姻對女人來說是第二次投胎﹐我必須抓牢一切機會﹐
你太窮﹐我難以想像我們結合在一起的日子……男孩在女孩去了法國
後﹐賣過報紙﹐干過臨時工﹐做過小買賣﹐每一項工作他都努力去做
。許多年過去了﹐在朋友們的幫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終於有了自
己的一家公司。他有錢了﹐可是他心裡還是念念不忘女孩。
有一天下著雨﹐男孩從他的黑色奧迪車裡看到一對老人在前面慢
慢地走。男孩認出那是女孩的父母﹐於是男孩決定跟著他們。他要讓
他們看看自己不但擁有了小車﹐還擁有了別墅和公司,讓他們知道他
不是窮光蛋﹐他是年輕的老闆。男孩一路開慢車跟著他們。雨不停地
下著﹐儘管這對老人打著傘﹐但還是被斜雨淋濕了。到了目的地﹐男
孩呆了﹐這是一處公墓。他看到了女孩﹐墓碑的瓷像中女孩正對著他
甜甜地笑。而小小的墓旁﹐細細的鐵絲上掛著一串串的紙鶴﹐在細雨
中顯得如此生動。
女孩的父母告訴男孩﹐女孩沒有去巴黎﹐女孩患的是癌症﹐女孩
去了天堂。女孩希望男孩能出人頭地﹐能有一個溫暖的家﹐所以女孩
才做出這樣的舉動。她說她了解男孩﹐認為他一定會成功的。女孩說
如果有一天男孩到墓地看她﹐請無論如何帶上幾只紙鶴。男孩跪下去﹐
跪在女孩的墓前﹐淚流滿面。清明節的雨不知道停﹐把男孩淋了個透
。男孩想起了許多年前女孩純真的笑臉﹐男孩看的心就開始一滴滴往
下淌血。
這對老人走出墓地的時候﹐看到男孩站在不遠處﹐奧迪的車門已
經為老人打開。汽車音響裡傳出了哀怨的歌聲﹐“我的心﹐不後悔﹐
反反復復都是為了你﹐千紙鶴﹐千份情﹐在風裡飛……”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虽然以前就看过了
但是还是很感动啊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能让人感动的,并不只有那么单一的感情,比如友情或者亲情,可惜我未曾发现你们发的自认为感人的贴子中,有那样的话题或者内容。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小M发过的《三情何者最真》。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哈哈,可是我觉得以她的水平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吗,呵呵~~~~
因为她是我们班的英表!
Remind:此消息由★☆★在02-02 21:11:25做过手脚,呵呵……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呵,真是服了你了,那张贴子回复最多的还是你们,那不是篇文章,是讨论贴。印象深刻是因为她是第一个不把心情故事当作发某种贴子的场所。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哈哈,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她这个人,不过她有点“疯”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我觉得这些心灵鸡汤类的东西有时候反而让人不能体会现实生活的残酷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你有体会吗?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多好的一篇故事,好感动~~~~~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迹静于无的“某种贴子”是什么意思呀?
是不是指关于爱情的那种。
如果是那样的话,其实我想,与心情关系最大的大概就是爱情吧。
所以我觉得在这里发点“某种贴子”好像也不会太过分啊。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我想是吧,不过也不一定啊,那要问他本人啊!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呵,关于”某种贴子”你们想对了,但是误会了我的意思。明白自己有某些偏见,但也不至于那么盲目排斥,我所指的是,某些无病呻吟的贴子,请注意,这张贴还有某些贴子,没有被移走。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其实并不是不让发爱情的,上面的说了,只要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正的爱情上的心情,我想我们会接受的,像那些什么标题用”我很痛苦“,内容是”我失恋了“,这种算什么,不删只移动就很给那样的帖子面子了,对吧。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又是场爱情悲剧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悲剧啊,想起自己的伤心事,怎么那个男的和我一样木头?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故事彩绘让我们感动啊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有感动才会有生活啊!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现实总是太残忍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看过徐志摩的小说没有,也是很让人心痛的!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有啊
不过他自己的故事就另人心碎啊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是呀!令人心痛的故事很多! 但现在这社会这样的爱情有吗?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这是一个凄凉的爱情悲剧,没有人喜欢凄凉,但是每个人必须接受凄凉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现代人不都喜欢这样的爱情悲剧吗!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我现在就是很凄凉的感情生活!!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好久的文章啊~
谁翻来的?
太可以了~佩服中~
Re:【转帖】雨中的紙鶴
我觉得挺感人的!
欢迎光临
空网论坛 (http://bbs.kongweb.net/)
作者:
雨竹简单爱
时间:
2002-6-16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