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众说纷纭、大军装备岂能人间蒸发

  然而,事实总归是事实。不论我们能否给出合理的解释,它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下面,我们就再来当一回“后吃螃蟹的人”,不揣冒昧地再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我们的分析与解释。

  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大军与装备同时“人间蒸发”的现象,其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上述的“化整为零、寓军于民”的原因之外,还有下列几种原因不容忽视。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其一,伊拉克军队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拥有的、并且至今仍然堪用的重型装备的数量,战前被外界普遍地高估了。

  众所周知,在经受了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沉重打击之后,又经历了此后长达12年时间的经济制裁与武器禁运,伊拉克军队的军事实力至今已经极度衰减。

  在长达12年的漫长岁月中,伊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保存下来的坦克、装甲车、大口径火炮、作战飞机、防空导弹、地地导弹等重型装备,不仅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就连武器装备的正常维修,都因为零配件供应的严重匮乏而难以保证。尽管伊军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非正规的渠道和手段(如走私等),设法获取了少量的零配件供应;但是,这些数量少的可怜的零配件,对于伊军数以千计的坦克装甲车辆、数以百计的作战飞机、数以百计的防空导弹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隔靴搔痒。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伊军只能通过拆卸部分现有装备的办法,来保证其他装备的正常维修和零配件供应。这种做法,短时间内可能问题不大,但是时间一长则难免“坐吃山空”。此外,考虑到伊军的大量老式重型装备,如T-55坦克、SA-2/3防空导弹等,早已达到甚至是超过了最高服役年限,其各种零部件的故障率成倍提高,几乎到了不堪修复的地步。在装备总数“有耗无补”的情况下,伊军的各种重型装备,只能是拆一辆、少一辆,拆一架、少一架,积以时日,其对伊军总体作战实力的影响,是绝对不可低估与轻视的。

  实际上,多年以来,伊军除了每年必须参加的各种阅兵式以外,基本上已经很少将各种重型装备用于平时的作战训练,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非战斗消耗”和“非战斗减员”。至于到开战之前,伊军究竟还有多少重型装备能够用于实战,恐怕只有伊军的最高统帅部自己心里最清楚。

  战前,外界对于伊拉克军队军事实力的估计,特别是其现有重型装备数量的估计,根据资料来源的不同,曾经出现过“N个版本”的数据,其间相差甚大。仅以伊军装备的坦克数量为例,不同来源的资料对其所作的估计,高者高达2,600余辆,低者低达1,500余辆。

  其中的大多数估计,都是以伊军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所保留下来的装备数量为基础,适当逐年加以“折旧”而得出的,它们大都低估了“时间”这个最厉害的“武器”,对伊军作战实力的“杀伤消耗”作用,因而普遍地对伊军现有的作战实力和堪用的装备数量,作出了过高的估计。而伊拉克军方,出于有意夸大自身军事实力,以慑止美军可能入侵的策略考虑,自然是对此保持沉默、始终不予澄清。

  以伊拉克空军装备的飞机数量为例。战前,外界对其估计数据通常为:各型飞机6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250~300余架。然而,据估计,其中真正能够起飞的,战前尚不足100架,其中作战飞机的数量就更少了。伊军战前所拥有的武器装备中,其堪用的重型装备比例之低,由此可见一斑。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其二,为了保存有限的军事实力,伊军主力部队(包括人员和重型装备),在战前普遍实行了高度分散的兵力部署,开战后又没有加以集中,因而暂时难以使人感觉到他们的存在。

  战前,分区驻守的伊军主力部队,原本就部署得较为分散。而到临战之前,面对美英联军大兵压境、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急局势,为了躲避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打击,以保存其有限的军事实力,伊军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分散部署兵力,从其原来的以师为基本单位的作战部署,改为以旅为基本单位的作战部署。其中有些单位,可能部署得更为分散,甚至直接分散部署、隐蔽于民间。

  我们仅以在战争初期,因所谓“投降事件”而名噪一时的伊军第51机步师为例。在名义上,该师负责防守伊拉克南部重镇巴士拉,然而实际上,真正驻守在巴士拉城内的,只有该师的师部及其所属的1个机步旅,此外还加强有第11步兵师所属的1个步兵旅,总共只有2个不满编的旅(团)级建制单位,用来防守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港口,而且在开战后不久,其大部主力也奉命撤出城外,由此可见,伊军战前兵力部署的分散程度何等之高。

  此外,伊军的各级指挥机构,开战后也分别从其战前的所在地“神秘消失”,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战前,伊军南部军区所属的第3军团司令部驻巴士拉,第4军团司令部驻阿马拉;中部军区所属的第2军团司令部驻白库巴;北部军区所属的第1军团司令部驻基尔库克,第5军团司令部驻摩苏尔。在上述的5个城市中,南部和中部的巴士拉、阿马拉和白库巴,是被美英联军先后攻占的,而北部的基尔库克和摩苏尔,则是刚刚向美军投降的。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美英联军在入城之时,根本就没有发现大量的伊军正规部队驻守,不要说军团一级的司令部,就连伊军师、旅一级的指挥机构都没有遇到。

  实际上,在迄今为止的战争期间,除了前已述及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伊陆军第51机步师,以及在巴格达以南的外围地区,与美军实打实地碰了一下的共和国卫队的2个师——“麦地那师”和“巴格达师”之外,我们在伊拉克的战场上,几乎没有再看到任何其他的伊军师级建制单位大规模参战的“痕迹”。那么,伊军的17个正规陆军师、7个共和国卫队师、以及5个共和国特别卫队旅,究竟都跑到哪里去了?

  这个问题,如果用我们在前文中所引用过的,“进入并不意味着控制、控制并不意味着占领”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和解释,就丝毫不难理解。实际上,目前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全境的部署态势,用“进入与初步控制”来加以形容,可能是最为确切的。因为,美英联军目前所占领的,包括伊拉克南部的大多数重镇和北部的部分重镇在内,充其量不过是伊拉克的大部分省会一级城市,当然也包括主要公路沿线的一部分中小城镇;而伊拉克的其他部分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的中小城镇,在美英联军的地面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无论其当地是否部署有伊军的主力部队和重型装备,由于其肯定采取了较为严密的伪装隐蔽措施,因而仅仅依靠空中侦察,都很难被美军所发现和掌握。

  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以目前只不过是占有一些孤立“点线”的美英联军,其是否遇到、是否“感觉到”作为评判标准,来判断伊军主力是否已经“人间蒸发”,恐怕未免过于草率行事。实际上,正如我们现在尚不能断言“巴格达已是一座空城”一样,在目前的战场态势下,我们现在也根本无法断言,伊军主力部队,究竟是否真的已经溃散?其大量人员和重型装备,目前究竟“流失”到何方?

  这些问题,也许只有等到美英联军开始“下乡清剿”,开始实施“反游击作战”时,才能最终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其三,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老旧装备的“剩余价值”,以便对美军造成更大的威慑,伊军对于因年久失修而不堪使用的大量破损的重型装备,采取了“以拆代战、以藏代慑”的方针,从而使美军难以准确地估计伊军尚存的重型装备数量。

  对于因年久失修而不堪使用的大量破损装备,究竟应该如何处置?我们认为,伊军很可能有着自己“独特”的考虑。

  如果将这些破损装备继续留在原地,听任美军的空中火力打击将其彻底摧毁,或是听任美军的地面部队将其缴获,都将使美军可以确信:这些重型装备已经不复存在,更不会在伊军的手中继续对美军构成威胁。而这,显然对伊军是极为不利的。

  反之,如果将这些破损装备加以拆卸、销毁、埋藏,并且使之不留下任何痕迹,那么,只要美军一天没有找到它们,就一天不会将其从伊军的作战实力统计表中划除,就仍然会将其计算在伊军的重型装备数量之内,就会继续高估伊军的实际作战能力。而这,显然对伊军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伊军很有可能采取“以拆代战、以藏代慑”的方针,让这些早已不堪使用的破损装备,以拆卸、销毁的方式,发挥近似于实际参战的作用,以埋藏、隐蔽的方式,对美军形成长期存在的有力威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老旧破损装备的“剩余价值”,使美军根本无法准确掌握伊军尚存的作战实力和装备数量。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早已不堪使用的破损装备,而且只要战场条件允许,也同样适用于开战后被美军所击毁的重型装备。因为,它同样可以使这些已经失去作战能力的战损装备,继续对美军构成长期的威胁,使美军无法准确估算己方所取得的战果,以及伊军方面的战损情况。

  如果事后证明,伊军真的是采取了这种“以拆代战、以藏代慑”的方针,那么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考虑与举措。实际上,在巴格达以南的外围地区作战中,伊军的这种做法,可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并且开始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试想,当美军的地面部队经过激战,终于击退了当面的伊军,攻占了伊军的防御阵地之后,突然发现,在刚刚被自己攻占的伊军防御阵地上,既没有大量被击毙的伊军尸体,又没有大量被击毁的伊军重型装备,如果再未能抓到大批的伊军战俘,你又有凭借什么去判定:当面的伊军,究竟是被美军击溃、重创、甚至是歼灭,还是主动放弃阵地,有计划地实施撤退呢?

  因此,在考虑伊军的大量重型装备是否能够“人间蒸发”时,伊军自己可能对其重型装备采取的销毁和埋藏措施,也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种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一种可能的原因,我们也同样不能忽视,即:目前可能仍然有部分伊军主力部队,以较小的建制单位和兵力规模,分散隐蔽地部署于以提克里特为中心的巴格达以北地区,正在集结待战,准备伺机对即将北上进攻提克里特的美军予以突然打击。

  这些伊军主力部队,将很可能来自于此前,分别部署在巴格达以北和东西两侧的3个共和国卫队师——“汉谟拉比师”、“尼达师”和“甲布甲尼撒师”,以及在临战之前,分别从摩苏尔和基尔库克撤回到提克里特的2个共和国卫队师——“阿德南师”和“阿比德师”。

  此前,曾经有军事分析家认为,上述的前3个共和国卫队师,在美伊两军于巴格达以南展开激战时,由于奉命南下增援“麦地那师”和“巴格达师”,因而已经被美军的强大空中火力,击溃、甚至是歼灭于南下途中。

  对此,我们颇有疑问。既然伊军自开战时起,就从未准备将巴格达作为其最后的死守之地(巴格达市内几乎没有地面防御设施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又怎么可能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空中火力威胁之下,如此轻率地命令其共和国卫队的大部分主力,脱离其既设阵地、南下增援,投入到前途未卜的南线作战之中?这种几乎是要让共和国卫队的3个主力师,实施“自杀性攻击”的作战决策,是一个具有起码的军事常识的统帅部所可能作出的吗?

  因此,我们认为,仅凭南线作战中,所出现的几名佩戴有某个师标志的伊军战俘,以及在作战过程中,经常前后自相矛盾的某一条媒体报道,就断定这几个共和国卫队师南下参战,并且被美军的空中火力打击,击溃、歼灭于南下途中,未免过于轻率。

Re:萨达姆的最后6招

[I]以下引用匡娟的内容:
[/I] 版主呀
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觉得红色太刺眼了
帮我改改好吗
我本来只是设第一句的,
那想。。。。。。。
[/SIZE]
--------如果你是真的爱她,那么你就要为她的幸福考虑。你必须在乎她的感受!所以,你若不能给她幸福,请你放弃她! 爱情不一定是拥有!--------[/SIZE]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