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转帖】夜宴的八大致命失误

<夜宴>的八大致命失误 一,  模仿性太强,了无新意。只要看过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又名〈哈姆雷特〉)的人都会清楚地看出:此剧大部分情节都是模仿《王子复仇记》的。弟杀了做国王的哥,夺了王位,抢占了王后。手段是在后花园里趁国王午睡时用毒蝎毒死(《哈》剧里是用毒蛇)。王子从外归来,怀疑真相,欲要复仇。两剧中王子都有一个爱王子的并与王子订了婚的大臣的女儿。这个女儿还有一个爱他的兄长。这个兄长最后因为妹妹的死而与王子决斗而死。此外:两剧中都有一个以表演的方式道出国王死因以试探夺位者的表情的情节、、、、、总之,两剧大多情节如出一撤,连人物关系也一模一样。不知冯小刚用意如何,总之,一模一样的情节与人物关系的设置,已注定了冯小刚的影片了无新意并走向失败。吃别人吃过的馍是绝对没有味道的。何况是《王子复仇记》这样的经典。   二, 婉儿的设置蹩脚之至。当然,《夜宴》并非完全复制《哈姆雷特》,还有是些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王后这个人物。而正是这点区别,从而决定了《夜宴》的全面失败与愚蠢。要知道,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无可挑剔,要么全面模仿复制,要么另辟溪径。复制一部分,而改变一部分,注定就要惨败!可怜的冯小刚硬是不懂此理,偏偏在王后这个人物上做了拙劣的改动。《哈姆雷特》一剧里的王后是王子的亲身母亲,这就使戏剧显得有张力了,也让人对人物命运充满了同情。王后成了杀死自已丈夫的新国王的王后,新国王又要加害自已的亲身儿子,她将如何保护自已的儿子?而儿子对她的背叛又将如何看待?亲情与阴谋在这里就发生了冲突。王子的命运就格外令人同情。这种张力实在扣人心弦。但《夜宴》的王后却成了比王子还小4岁的年轻婉儿,而且暗恋着王子(或明恋也行!)。这一变,就显出了冯小刚的低劣了,故事实在就不伦不类了。试想,后面的情节如何设计?婉儿无疑是想与太子私通的!可是,她已明知先帝是厉帝所杀,也明知太子深爱先帝也必将复仇(用厉帝的话说是:复仇的火焰使太子穿越了死亡之谷),面对这样一个誓为先帝复仇的太子,婉儿对太子的爱岂不是对先帝最大的背叛么?做为一个正常人,她会去偷着爱太子么?太子没有把她归为厉帝一党就不错了!即使是真爱,又怎会令人同情?而作深爱父亲并发誓要为父亲复仇的太子,又怎会接受这种背叛其尸骨未寒的父亲的私通?如果接受了,不也意味着他对父亲的背叛,那他为父亲的复仇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夜宴》中,婉儿与太子的情感显得极无聊,极无张力!极为牵强做作!至少是没有一点感染力!所以,一个人物设置的变动,就使冯小刚画虎不成类似犬!使此剧唯一没有模仿《哈》剧的地方成了情节的致命伤!他以后应该充分明白经典是不可以狂妄地乱改动的道理的!   三, 人物性格及人物设置都十分不合理,不合逻辑。整部剧中,人物性格过于牵强,既不鲜明,也做作可笑。在这厉帝与婉儿身上表现极为明显。从整部剧中可看出厉帝是个残暴阴险的人,却在明知婉儿在酒中下了毒,仍然喝下,温柔多情地为爱情献身。这就十分可笑,太不合乎他的性格了。在莎士比亚剧中,这种情况或有。但在妇女地位极其低下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这种情况就不可能发生。在一个弑君夺位的人身上,更不可能!这是典型的画虎类似犬。再有婉儿,年纪轻轻(剧中称她比太子小四岁,未结婚的太子估计顶多只有20岁吧,超过20而未婚的太子,古往今来没有过!以此推,王后顶多只有16岁)却如此有心计,如此老练,在为保护自已而冷酷地支持厉帝杀裴洪的那场戏中的语气与表情,实在令人不可置信。而且,王后一面畏惧厉帝如虎,生怕厉帝杀了自已;一面又在厉帝面前如此冷傲大胆,当着群臣之面公然否决厉帝想法,要求雕刻“龙凤呈祥”,并且从头到尾都如此老练乃至有些霸气,实在又令人匪夷所思。在太子面前,一会故做纯情,一会为人又如此阴险刻薄毒辣。明知太子深爱先帝,发誓为先帝报仇,却又私恋太子以表明对先帝的背叛。凡此种种,都显示出这个人物性格太不合理,形象极不真实,极其做作可笑。
  四, 细节及情节处理中,缺少历史真实的地方比比皆是。比如,厉帝令人明目张胆去杀死太子(从前后情节中看,至少是一支五百人以上的部队),而太子居然能活着回来,这就不可能。在封建社会,一朝夺位后,如真要杀死前朝的心腹或太子,是决不会让他再出现在身边的!否则必是对自已的威胁。中国封建社会皇位争夺,就是赤裸裸的杀戳,没有什么客气与虚伪可言的!此处是不可模仿《王子复仇记》的。再比如,剧中幽州节度使裴洪被杖死,厉帝笑称:这是裴洪本人发明的酷刑。这又不对,杖刑是封建社会的刑法之一,非裴洪发明。还有,一个手下没有多少亲信的皇后婉儿,仅仅靠制服了一个大臣的女儿,就敢要挟大臣配合自已谋反,杀死皇帝,明显不可信。而在经过夜宴的混乱后,皇帝等人都意外地死去,婉儿居然一下做了皇帝,这又把中国的帝位也想象得太容易得到了。在讲究兵权的中国古代,就算两任皇帝的子女都死光了,恐怕也轮不到手中无一兵一卒的皇后来做皇帝!这都是十分违背历史真实的!要知道,武则天这个皇帝不是一朝一夕当成的!再比如,剧中,大臣之女青儿多次闯入皇宫,一次闯入皇帝为皇后的加冕大典里,一次闯入夜宴中。这在注重场合、戒备森严的中国古代皇宫里,都是不可能的事。就是外来封疆大吏叩见皇上,也要候在三关六卡数重大门外,预先通报!任何人,不经皇上许可而擅见皇上的,一律杀无赦!历朝历代皆如此,何况靠阴谋夺位的厉帝?还有,在多妻早婚的中国古代,厉帝此前莫非没有结婚?如果是结过婚,他夺了兄长之妻婉儿,为什么一定就要立婉儿为皇后,而不立自已原配为皇后?这又不真实了。在国外,古代,即便是国王,也是一夫一妻制,所以夺了兄长之妻,可立为皇后,因为他只有一个老婆!在中国,则未必。每个皇上有老婆(妃子)数十以上,立谁为后?一般是原配或太子之母,而非自已所喜的年轻的小妃子!皇帝和臣民很清楚地知道:皇后是一种名份,也是一种官职,是母仪天下管理后妃的“领导”!既然是一种名份与官职,就不一定是自已喜欢的女子担当,而需考虑多方面因素!诸如是否太子的母亲,诸如是否会管理内宫等等。一般撇开原配或太子之母而乱立皇后,不仅大臣反对,就是自已的原配的子女也会反对。喜欢的女人只不过是一玩物而已,立为妃子足矣!唐玄宗如此喜爱杨贵妃,也未立之为后!冯小刚不懂历史,又刻意照搬国外,遂致此笑话。还有:婉儿在弑君的厉帝面前如此老练如此沉着,而且还敢与被厉帝存心谋杀的太子萌生私情,也似不可能。这里只需讲一个历史故事便可知:北宋太祖赵匡胤经“烛影斧声”去世之后(这是千古之谜,有人称是太宗谋杀),宋太宗即位。太宗还未即位的当晚,太祖之妻皇后便抱着太祖的小儿跪拜在太宗面前惶恐道:从此奴家母子性命就托付陛下了!——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封建宫庭的残酷与妇女的卑微及保全性命的本能!对比婉儿,您觉得真实吗?还有,婉儿一口一个“我”也是不真实的。古代妇女在正式场合,特别是在皇上面前,从来是不会称“我”,而只是“奴婢”“奴妾”“微贱”“微妾”“贱躯”。在皇上面前自称“我”者当是杀头之罪。

  五, 撇开历史的真实,单从故事情节上看,也有许多不真实之处。比如,皇后加冕大典上以演戏试探厉帝心思的那场戏,就太假。因为此时,从情节发展过程看,前面的很多情节如“追杀太子”、“婉儿与太子的对白”等都明确地告诉了剧里剧外人:先皇为厉帝所杀!太子根本就不用再试探了。如此试探,既是情节的多余,又可笑。更可笑的是:试探中,镜头反复出现厉帝紧张的表情以及太子在面具后面仇恨的、观察的眼神,实在令人喷饭。这个时候,不仅太子,就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太多余了!这无疑是牵强地模仿《王子复仇记》的原因所致。再比如:大典之后,太子即被发配幽州,立马启程。可是,婉儿在之后制服了青儿,又将命令传给青儿的兄长,幽州节度使殷隼,令他救太子;而太子到达幽州以北时,殷隼已埋伏在那里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年轻的先朝皇后,她是怎样抢在先出发多日(至少一天吧)的太子的前面做这些事的?莫非她雇用了北宋的神行太保戴宗?这都不符合剧中情节的真实性。还有:殷隼与他妹妹的感情、青儿对太子的爱恋也都十分做作。

  六, 大量文言文与莎士比亚式的现代语混合在一起,既滑稽可笑,又不真实,而里面很多的超现代语言,比如“爱情是不会死的”等等,更令人啼笑皆非。要知道,古人从来不使用“爱情”一词为口头语的!其实,用文言或用莎士比亚式的都不为过,但要用便用一种,混合相用,就不伦不类了。

  七, 撇开以上不足,单从故事情节及对白看,也显得苍白无力,简单乏味,缺乏张力,有时又生硬造作。诸如青儿死前所说的“那我就喝一点吧”等等乏味多余可笑的细节比比皆是。还有羽林军刺杀太子不成,回来路上被令集体自尽一出戏,显然是导演特意设置的重头戏,但明显不必要,也无趣味。相反还衬出主要情节的可笑:一支如此纪律严明、忠于厉帝、随时可以为之献身的部队,在后来,可以让一个手无寸铁的婉儿轻易做成皇上吗?总之,苍白无趣味没有任何张力的情节披上华丽的制作,就犹如一个破烂不堪的稻草人披上一件金质外衣,更显得剧作的无聊与可笑。这个毛病与《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是相似的。如果说低劣的生搬硬套的模仿暴露了冯小刚的愚蠢与弱智,那么华丽的外衣披在苍白的故事上,就终于暴露了他不会讲故事的本来面目。我向来以为中国导演不会讲故事,我不相信冯小刚会是个例外!果然就不是个例外!我再一次为我的眼光与执着而自豪。

  八, 剧名取名《夜宴》也很做作。其实,“夜宴”只是其中的一个情节而已。而且,夜宴在古代是常有的事,不足为奇。就是剧中的夜宴,也并没有表现多少夜宴的氛围。很寻常的一个环境。整个故事并非发生的夜宴之上。与其叫夜宴,不如叫《仿王子复仇记》,如此,倒还让观众少发些笑。反正是模仿人家,明说了,模仿得象与不象都无关紧要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