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2000年,致命一击伤痛几何
然而,这种甜蜜的幸福并未持续多久。

  2000年,深圳金融业遭受致命的一击。那就是从2000年10月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新股发行(IPO)及上市被停止,从那时起大量资金便开始掉头而去,源源北流上海。首先是新股申购资金冻结的利息收入骤然蒸发,就像《南方周末》记者夏英描述的那样,“就像水汽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一样,深圳感受到了寒冷。证券界的人士打着哆嗦,计算着寒流的深度  
和广度,结果如下:首先,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5月的20个月中,按照0.5的比例估算,深市平均流失冻结资金数量最高达到4500亿元以上,最少也有1660亿元,平均每个月流失冻结资金数量则为2830亿元之巨。”其次是一级市场筹资功能丧失,对深圳市场募集资金产生显著影响,使深圳证券市场从规模上与质量上迅速与上海拉开距离。紧跟着二级市场成为资金流失的另一条渠道,深圳市场交易量停滞不前,已然丧失活力。停发新股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继续扩大,基金业开始北上上海寻求发展。到2002年底,深圳现有10家基金公司,虽然在数量上仍然领先于上海的9家,但这10家基金公司全是2001年前在深圳设立的,2001年后设立的基金公司除一家落户广州外,其余全部落户上海。停发新股对深圳其他产业也产生了影响,目前虽未见到有关研究报告,但对以银行保险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却是显而易见的。

  至此,深圳证券业似乎走到了一个股票技术分析中大头肩顶的顶部,在创业板尚未发展到足够的规模时,深圳证券业注定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人们也只能从往日的历史中重温深圳证券业的牛市……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发行上市股票,第一张股票面市。短短数年时间,以股市为主要内容的证券市场异军突起,高潮迭起。当年,第一只股票的发行要市政府“动员”、“摊销”,第二只股票发行时证券公司被迫“吃”下推销不出去的150万股“滞销货”。深圳发展银行大厦



深圳发展银行成立于1987年12月28日,是建国以来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深发展的成立在深圳金融业发展的地位在这里不用多说,值得一提的是,深发展的成立也是深圳股市发育的开端。老一代的深圳股民几乎都是从炒深发展走进股市的,也从深发展上赚到第一桶金,当然,那时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也没有几只股票。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集中交易。“老五股”也陆续集中到深交所挂牌,与上海的“老八股”一起成为中国第一批正规的上市公司。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领先上海证券交易18天。所以,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后来说:“至于上海、深圳谁先建的证券交易所,我打个比喻:如果孩子出生早,是我们;如果出生证领得早,是他们。”

  草创之初,两个交易所就为第一而争得不可开交,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次开业之争就此开启了两个交易所在其后长达十年的竞争序幕……1996年8月开始,深交所成交额开始全面超过上交所,此外,据美国彭博资讯的统计,1996年深圳股市以174.92%的涨幅登上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至此深圳交易所不但称雄于国内股市,而且以最大成长幅度笑傲全球!这个时期不但是深圳证券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深圳最得意最风光的时期。这个时期,也使“老大”上海英雄气短,耿耿于怀。深交所成交额超过上交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1月,由于1997年后中国证监会不再让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点,而是定下了“上海先上一家,深圳再上一家”的不成文规定,从而使上交所在1998年才开始缓过气来,赶超深圳交易所。

  而这时的深圳已有9家综合类证券公司,占全国总数的1/5多,证券经营机构202家;证券投资基金公司5家,占全国总数的40%,其资产规模达到180亿元,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为全国证券投资基金最集中的城市;同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国性的证券市场……

  成交额之争尚未见平息,深沪两地关于“创业板”的争夺又开始了。到2000年上半年,形势明朗,深圳在角逐中胜出。但这个胜利未必是好事,业内人士普遍担心,深圳取得创业板资格,很可能是对未来把深圳主板并入上海的一个补偿。果不其然,2000年,世纪之交,证券市场关于深交所即将并入上交所的传闻一时甚嚣尘上……2000年夏,深圳艰难地取得了主板暂不并往上海的承诺,但也付出了代价,即深圳证券交易所从2000年10月开始不再发行新股。主板停发新股对深圳经济的不利影响是显然的,2000年以后深圳金融业的地位就日呈下降趋势。2001年,证券市场共筹集资金1192.22亿元,其中深市没有新股发行融资,依靠再融资累计筹资234.73亿元,比上年减少394.20亿元,减幅62.68%。深交所在公布统计数据时坦率承认,因筹建创业板市场,暂停新股发行上市,市场发展速度趋缓,市场活力明显减弱,反映深市规模的总市值、流通市值、上市公司家数等主要指标均呈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有志于全球化发展的招行、平保等金融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上海。



1996年后,大牛市将证券街繁荣推向高潮,“三天不见,营业部又多一家”,是老深圳对其夸张的写照,“要开户,振华路”成了新股民的口头禅。由于那波行情尤以深市强劲,几乎是中国股市的信息集散地和人气表,股民们穿梭在“左邻右舍”打探消息,上班族得闲就下楼看看行情,股评家的声音和大户传奇在街市传播。高峰期证券街的成交量,超过深圳营业部总成交的三分之一,许多营业部经常日成交量过亿,习惯了每天三五十万的进账。于是各网点扩展面积,带旺了酒楼、歌厅,也使临街房租直线上升。白天街北炒股、晚上街南欢歌,成为证券街特有景观。(《中国证券报》程胜)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上海已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上海在人才、市场和资金的优势日益显现,而且在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上海还将是中国金融企业走向全球金融舞台的平台。对于招商银行、平安保险这些准备走向国际舞台的金融企业来说,上海是必争之地。当然,在搬迁问题上,在深圳发展起来的招行、平保似乎颇多顾忌,不能像外资企业那样来得直截了当。然而,真正关系到企业发展壮大的问题,谁还有那么多所谓的“深圳情结”?对于沃尔玛来说,上海在地理、商业地位等方面均居主导,对其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他们一定要攻克上海。此外,外资撤出的事例并非个别现象,一些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在重新评价中国市场之后,也在逐渐从深圳撤出,如德国德累斯顿银行较早前就由深圳撤出,迁往他们认为更有希望的上海市。作为国内企业的佼佼者,招行、平保以及中兴、华为难道不会明白这一点?



新落成的位于深南大道旁的招商银行大厦

作为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行者,招商银行在1986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招商银行由招商局出资人民币一亿元,于1987年4月8日在深圳蛇口正式挂牌成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到2001年12月底,招行总资产已逾300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逾231多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2002年度排名中,招商银行位居第273位,已经超过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中等规模水平;在《欧洲货币》1999年度“亚洲最大100家银行”排名中,招商银行“股本回报率”居亚洲银行业首位。招商银行以不足国内银行4‰的从业人员、2‰的机构网点支撑了约1.6%的资产规模、约6%的效益,以“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在中国银行业确立自己坚实的地位。

  不过,无论是招行,还是平保、中兴以及华为等,均在2002年底坚决否认了“迁都”传闻,而一直犹豫中的沃尔玛也决定将采购总部留在深圳。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2001年,创业板高潮骤落
尽管主板失意,好在还有创业板给深圳带来无限憧憬。

  创业板也被称为二板市场,是指主板市场以外的另一个证券市场,其主要目的是为新兴公司提供集资途径,助其发展及扩展业务,因此二板市场被称为创业板。目前,海外的二板市场主要有香港创业板(GEM)、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小型市场(纳斯达克有全国市场和小型市场之分,全国市场相当于主板市场,而小型市场才是真正的二板市场)、日本的MOTHERS  
、欧洲的伊斯达克(EASDAQ)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二板市场(AIM)等。1971年,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创立了纳斯达克(NASDAQ),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美国创业板或二板市场。短短二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到1997年底,纳斯达克位列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其市值突破17000亿美元,上市公司近6000家,其中光是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就有250多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在新经济带动下保持了3%的增长速度,相应地,美国股市空前活跃,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90年初到1999年底上涨了318%,同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786%。美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是,未来经济发展取决于新经济,而新经济成长则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就是这样的榜样。因此,如果深圳能把创业板发展起来,这不仅会重新开创深圳证券业的优势局面,而且还将极大地促进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又一次腾飞,实现深圳的“中国硅谷”之梦。



从纳斯达克发展起来的企业有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苹果、思科、雅虎和3Com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巨人,而10年前,它们中的大多数,恐怕还是些“无人知道的小草”。当“雅虎”在上市首日股价由13美元升至33美元,“雅虎”的创办人、年仅28岁的美籍华人杨致远也因此在一日之间坐拥亿万时,人们发现一夜暴富不再是神话。

  但是,中国的创业板却好事多磨。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适当时候在现有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尽管此前深交所和学界已经在研讨同一主题,但这一“决定”仍被认为是内地酝酿创业板的标志性发端。此前的1998年,深交所开始着手研究进行创业板市场试点的可行性方案,并于1999年1月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呈送了《立项报告》并附实施方案。1999年末,香港联交所正式成立创业板,为内地提供了地缘临近的模式。2000年初,内地各界对创业板的态度迅速升温,到当年3月中旬时,时任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公开透露,关于在深沪两个交易所创立高科技板块的工作进展很快,中国证监会和科技部也在加快步伐。

  2000年,创业板设立地点之争的形势逐渐明朗,深圳最终获得开设创业板的资格。

  从2000年8月中下旬开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深交所全力进行创业板市场筹备:完成了创业板市场发行、交易、结算和会员管理四大业务规则的制定;确立了创业板市场的组织体系,设立两个专门委员会和八个职能部门;公开招聘了44名员工进所并进行培训;创业板市场交易、结算、通讯、监察系统的测试、验收工作获通过;完成了创业板市场指数编制方案,并进行了模拟测算;制定了创业板市场发行工作规则、操作流程以及创业板市场监管部门工作规则和操作流程,完成了监管部门内部组织架构以及办公系统的需求设计。在这段时间内,深交所甚至连创业板市场的证券编码、证券托管和资金交收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因此可以认为,这时深交所为创业板市场所做的准备已经非常充分,技术上非常成熟了。创业板的开办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00年10月,深交所副总经理胡继之发表了题为《创业板市场与深交所使命》的演讲。时有舆论认为,这是深交所首次公开就创业板市场作全面系统的阐述。

  与此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界酝酿创业板进入炽热阶段。当时有两百多家企业已经申请上创业板,很多券商、证券咨询机构、审计中介都接触过大量的拟上创业板公司,有许多机构甚至成立了专事创业板项目的部门甚至独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如总部在深圳的大鹏证券。

  然而,2000年以来,创业板推出时间一直未定,市场各方对此推测不断,从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到著名经济学家,从证监会主席到深圳市政府官员,推出时间的各种版本相继出现,但创业板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

  2001年初,进入新千年后的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有关股市是否是大赌场的大争论,对所谓的“经济巨擘”争论不休;二是创业板的开市问题。如果说在2000年推出创业板是各界的压倒性呼声,那么从2001年开始,随着美国纳斯达克(NASDAQ)神话的破灭,国内理论界对是否要推出创业板就出现了不同声音。而且争论的层次不断升级,核心的争论包括三点:①创业板的设立是否得到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其中的关键是对刚刚于2000年9月修订后的《公司法》的理解的问题;②目前中国是否具备开设创业板的条件,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因为在NASDAQ(纳市)出现暴跌,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美国经济的情况下,有关各方心存疑虑;③创业板是否会出现比主板更大的泡沫,以及是否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创业板要不要开办,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市场需不需要,二是监管水平能否跟上。基于以上争论,创业板开设时间一推再推。

  2001年第三季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表示,由于国务院对于设立创业板有不同意见,因此中央政府仍未有推出深圳创业板的确切时间表。这是从正式渠道泼给众多涉足深圳创业板的企业家、券商和风险投资商的第一瓢冷水。

  2001年11月6日,北京时间凌晨时分,正在文莱访问的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基称,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仍未成熟,需要把主板市场整顿好后再推出创业板市场——与深圳创业板共同沉浮的各种梦想在这一刻被警醒了。此时,有关各方围绕深圳创业板所做的工作如到站的列车缓缓停下。

  同时,由于二级市场持续大跌,市场气氛极其低迷,以前富贵逼人的证券业也进入不景气状态,深圳证券机构开始裁员、减薪,并有不少机构开始撤离深圳。



深交所成立前的交易所情景(何煌友摄)

  几天前,一位同在深圳工作的老同学打电话辞行,说他们公司决定迁址上海,因此他也将到上海工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好几位同学离开深圳去上海工作了,他们都是从事金融或证券行业工作的。在拥往上海的各种人才之中,有像我同学一样经历的人并不少见。这说明,在深圳与上海的“戏剧”中,上海正日益处于舞台的中心,深圳则如明日黄花。

  网友 风语山人

  然而,对深圳打击更大的则是大批优秀金融人才开始流失,对此最有感触的莫过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迟迟不开是继新股停发后给深交所的又一沉重打击,深交所在未来难以拓展其外部发展空间,士气受挫,人心思动,一批高管和业务骨干纷纷离开了深交所。在深交所的三位副总中,胡继之已经调到国信证券担任总裁,而黄铁军则远赴国外留学,只有此前曾任证监会机构部主任的宋利平仍留任。2002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所长何佳突然辞职。何佳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为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终身教授,同时也是中国证监会规划委委员,在证券业内享有很高的威望。2001年何佳被深交所聘为综合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学术总指导等职务。在他担任所长期间,研究所的研究力量被业内公认为一流,因此何佳辞职返港引发了不少流言。人才的流失更使深圳证券交易所曾经具备的人力和技术优势开始消失。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就不止一次说过这支队伍沉甸甸的,就快带不动了。深交所,与深圳的证券业一样的尴尬,一样的不知所往。

  2002年以来,尽管创业板的推出被无限押后,但深圳市各方却在不断努力,竭力促进创业板尽快推出,也许以下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市长于幼军(简称“于”)与本书作者(简称“呙”)的对话能使你看出端倪。

  呙:创业板何时推出?这对深圳影响太大啦!

  于:创业板一定会开,一定会在深圳开,这是朱总理的原话。至于什么时候开,要视国内外证券市场发展情况而定。我们应该理解中央的长远考虑。

  呙:创业板能否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推出,如在主板上挂一个科技板?不过深交所恢复A股发行的难度似乎很大。

  于:创业板迟迟不能推出,对深圳来说确实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创业投资的出路问题。

  呙:这是一个大问题。

  于:没有退路,谁(指创业投资)还敢进来啊!我想今年会有突破,但现在还不好说从哪些方面突破。(以上内容出自2003年1月19日深圳市长于幼军与“我为伊狂”的对话)

深交所成立前的交易所情景(何煌友摄)

  深交所周围是各大银行在深圳的总部大楼。深交所的每一步进退,小到当年迁址深业大厦,大到新股停发、筹备创业板,都受到政策面的极大影响。

  曾给深交所作过管理咨询的安达信说深交所“犹如一个家境殷实、悠闲自在的中年人”。

  但目前的深交所处境艰难,“成了不能说话的人,只能硬挺着。”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2002年,“黄金之都”黯然褪色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在黄浦江畔正式开业。

  对于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这条消息,多数深圳人并未留意,似乎认为与深圳无关。但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在的城市实际上是中国的“黄金之都”:

  目前深圳拥有800多家黄金珠宝首饰厂商,黄金加工量约占全国的60%以上,黄金交易  
则占全国市场的70%,出口额近70亿港元,黄金珠宝业年产值达200多亿元,约占深圳GDP15%以上,在各行业中排第三位,已成为深圳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圳已成为国内珠宝首饰加工制造、流通和辐射中心,其中沙头角保税区则是深圳珠宝首饰业最集中区域,独占了整个深圳60%的生产能力。因此,深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黄金之都”。

  事实也是如此。在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后的五个交易日内,深圳的黄金用户们包揽了其中大部分的交易金额和数量。到11月5日,深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黄金交割库共提取了黄金723公斤,占同期上海黄金交易所总交割量的80%左右。

  深圳的黄金加工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依靠毗邻世界黄金珠宝首饰三大交易中心之一的香港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于成本等考虑,香港黄金珠宝厂商纷纷北移深圳开展加工出口业务,使深圳黄金珠宝业获得巨大推动,在信息、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深圳黄金珠宝加工业在短短五年间跃居全国第一。目前,深圳黄金珠宝业有八大优势:

  深圳已培养了8万多名加工金银珠宝首饰的熟练工,拥有全国最熟练最庞大的珠宝生产加工产业大军;

  深圳具有与香港珠宝业联动的区位优势;

  深圳在国内市场上具有“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深圳拥有成熟的珠宝消费基础;

  深圳是全国珠宝首饰主要的加工制造和批发中心;

  深圳是全国珠宝首饰行业国际信息中心和物料采购中心;

  深圳是全国珠宝主要的出口基地;

  深圳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为黄金业放开交易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8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参加APEC年会时,作出我国珠宝首饰进口关税将降为零的承诺。随后国务院决定改革我国长期实行的黄金“统购统配”计划管理体制,建立黄金交易所,使之成为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有力补充。

  事实上,好几个有条件的城市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各自悄悄着手准备,参与角逐金交所的选址地,其中最有力的竞争者,要数上海、深圳和北京。上海黄金交易量大,商业银行相对集中,有较为成熟的市场运作和管理经验,具备现代都市的形象,适于和国际沟通,便于在未来形成国际性的大市场,这些都是它成为金交所选址的主要因素。深圳最重要的优势在于临近香港。香港是世界三大珠宝中心之一,在世界珠宝界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因交通便利,香港已经把制造业大部分放在了深圳,所以在制造加工方面,深圳可以通过香港获得世界珠宝界的最新科技、最新的款式,更重要的是,深圳大部分黄金珠宝的加工出口都经过香港。作为首都的北京也在信息、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占有优势。

  2001年4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会议上表示,央行将建立黄金市场,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央行已在上海着手黄金交易市场的组织筹备工作,按照符合黄金交易的特点,拿出一整套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试运行。至此,上海最终在角逐中胜出,坐上了中国的黄金交易“宝座”。

  作为我国黄金市场开放的一大步骤,黄金交易所的开业对深圳的影响是多方面。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开业,使我国的黄金管理开始步入市场化,计划经济体制下黄金原料配售对生产企业的制约问题将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无疑会给全国的黄金生产加工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也为深圳黄金加工企业开拓内地市场提供机遇,使其跳出替他人做嫁衣裳的加工贸易思路,创造出一批自有的名牌企业。但是,作为惟一专事黄金交易的机构,上海黄金交易所势必会吸引更多海内外黄金相关企业向上海聚集,从而提升上海黄金行业的规模和品质,使上海真正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的“黄金中心”。因此从长远看,出于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深圳黄金加工企业有北移的可能。

  呙:深圳的黄金加工量约占全国的60%以上,黄金交易则占全国市场的70%,但是国内惟一的一个黄金交易所却设在上海,深圳黄金加工业的地位岂不是要削弱?

  于:深圳作为国内珠宝首饰加工和流通中心的地位是由市场形成的,它承接的是香港这个世界排名第二的黄金加工基地向国内转移的地位,再加上我们目前已经形成的珠宝企业聚集效应,拥有大量专业人员,因而在业内的地位不会因为金交所设在上海而被削弱。

  呙:深圳有无可能设立黄金交易所的分所?据说这种可能性不大。

  于:中国黄金商品主要生产基地在深圳,交易所在上海,因此将来中国黄金市场很有可能形成上海定价、深圳交割的格局。事实上现在已经形成这种格局。而且以后我们还会发展网上交易,为深圳黄金加工企业提供便利。(以上内容出自2003年1月19日深圳市长于幼军与“我为伊狂”的对话)

  由于双轨制的存在,“上海定价,深圳交割”的格局有望维持较长时间。但是,由于地理距离变远,黄金交易成本和交割时间将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深圳的优势将有可能逐步减弱。

  此外,尽管深圳还有毗邻香港这个珠宝交易中心的优势,但是由于深圳黄金珠宝业长期依托香港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主要做加工贸易,不仅没有创造出一批知名的自有品牌,而且在国内的销售网络也没能很好地建立起来,深圳黄金加工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很容易受距离、时间等成本因素的制约,因此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有尽量接近交易市场的要求。

  为此,深圳业内人士曾希望深圳能开设黄金交易所分所,以保持深圳黄金加工业的优势。据香港媒体披露,国务院高层领导视察深圳时,深圳市政府提出了19项政策要求,其中17项获得了肯定,而被否决的两项,恰恰包括了上海黄金交易市场正式开放后在深圳建立黄金交易分所这一条,另一条则是尽快开设创业板。

  深圳,这个“黄金之都”已经黯然褪色。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从主板、创业板、黄金交易所到基金中心,还有不为人们注意到的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深圳在各项竞争中的对手几乎都是上海,而且最后几乎都是上海胜出……为什么总是上海与深圳为敌?为什么受伤的又总是深圳?

  对这个问题,有不少人认为中央在政策上“偏袒”上海,“打压”深圳。他们认为,深圳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与过去拥有能抗衡上海资本市场的实力是分不开的。目前期货、  
黄金、外汇调节中心都在上海,主观是中央政策倾斜。从目前情况看,深圳的资本市场已经不具备与上海形成竞争态势的条件,深圳金融业就难免要走下坡路。就前述各项金融政策而言,似乎吃“小灶”的机会都给上海了,因此“打压”说在深圳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以这种地域竞争、城市竞争的角度看问题是非常狭隘的,难免会牢骚满腹。在本人看来,他们既没有看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本质,也没有看到深圳作为一个城市的先天弱势。

  深圳的成功,究其本质是作为经济特区的成功。作为经济特区,其本质就是承担“试验田”的作用,“试验”成功后就应该战略转移,推动全国经济全面发展。对于后一个功能,深圳是没有能力完成的,这个任务只能交给上海“老大哥”。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特区为主的中国改革开放还带有试验的性质,具有示范作用,那么90年代以后上海浦东的崛起就表明中国已在全国开始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显然,上海不具有“示范”的意味。

  上海处于沿江、沿海的节点上,是中国经济腾飞的支点,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央给予上海浦东比特区还特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振兴上海,并以此带动沿江以至全国的发展。可见,其他地区和城市不可能有上海这样的战略地位,也不可能获得类似的优惠政策……

  深圳作为特区的局部“试点”与上海作为全局“支点”的典型例子是中国有色金属期货交易的发展。1984年,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流通领域的改革,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计划在上海组建有色金属交易中心,但由于当时上海的条件不成熟,中心没有办成。1984年11月1日,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在深圳特区创办了该系统首家特区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深圳公司。该公司从1985年起,分批派人到英、美、德、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国际期货贸易。1986年开始正式参与国际期货业务,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上涉足期货交易领域,培养了人才,取得了效益,期货交易的种种优点逐渐为有色系统所认识和利用。在1989年至1990年治理整顿期间,国内有色金属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为暂时的过剩,有色金属的生产、经营企业面临了巨大的市场风险,由此有色金属总公司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规范的期货市场,发挥其套期保值和预期价格发现以指导生产和消费的功能,是发展有色金属市场、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1990年第四季度起,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正式开始筹备。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于1991年6月10日在深圳举行了首次会员大会并正式宣布成立,同年9月23日开始试业,并于1992年1月18日正式开业。1999年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撤并到上海,光荣地完成其历史使命。可见,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上,深圳与上海不是宿敌,而是“探路者”与“修路者”的分工,是“先锋”与“主将”的关系,二者的地位与作用不可相互替代。

  作为一个城市,深圳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毗邻香港,临近广州。毗邻香港是深圳的最大优势,但那是作为经济特区的地位而言的。而当现在深圳还原为一个纯粹的城市时,无论从深圳与香港的竞争看,还是从深圳与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来说,香港俨然成为这个城市最大的弱势。搞证券市场是这样,竞争黄金交易所时也是这样,试从长远想一想,中国在华南已经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时,还有必要在其旁边建设证券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吗?

  成也香港,败也香港——难道这就是深圳的宿命?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未来,再创金色辉煌
2002年岁末,2003年之初,深圳遭遇了历史上少见的寒冬。呼啸的北风,骤降的气温让深圳人感到似乎回到了北方的故乡。

  然而,对于深圳金融界来说,这个冬天似乎不太冷。

  12月19—20日,海内外十几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表演讲,香港证监会、联交所等一批  
海内外有影响的机构的负责人以及深港两地的基金经理等基金管理公司高级从业人员会聚由深圳市政府、国务院体改办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02深圳基金论坛,商讨国内基金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深圳如何构筑中国基金业中心。2003年1月12日,招商证券和荷兰国际集团共同发起的招商基金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成为我国首家中外合资基金,同时也改变了这两年来深圳基金业停滞不前的寒碜局面。

  2003年1月,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来自各方面的消息表明,央行目前面临进一步改革,专事银行监管职能的“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有望设立,以解决“9+2”大区行改革暴露出的利益相互掣肘等问题。

  2003年1月12—20日,广东省两会在广州召开。1月13日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卢瑞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广东省将构建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

  上述三条消息可以看作是深圳金融界的三个“利好”,为深圳的寒冬添加了丝丝暖意。

  深圳基金业一直执中国基金市场牛耳。深圳不仅基金公司数量最多,从管理的基金数量和总规模上看,深圳超过全国其他各省市之和,其资产总规模达703.34亿元,超过了其他各省市678.87亿元的总和。除证券投资基金外,深圳的创业投资基金也为中国创业投资龙头。截至2002年上半年,深圳市专业性创投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共有144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创业投资公司71家,创业投资管理公司54家,中介机构19家;创投资本总额118.59亿元,占全国创投资本总额的四成;目前已累计投资金额40亿元,投资项目近450个;深圳市共认证创业投资从业资格人员15批共927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78名,专业人员649名,从业人员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深圳创投机构数量、创投资本总额和项目投资金额等各项指标均居全国之首,已成为中国创投业最活跃地区。

  然而,近两年来深圳基金业停滞不前。尽管深圳基金公司在数量上仍领先全国,但却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在深圳成立。因此,招商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对深圳意义重大。而且,招商基金管理公司还创造了一项全国第一,让人们依稀感受到深圳当年的“金色”辉煌。

  为保持深圳基金业的优势地位,把深圳建成全国基金中心,深圳今后将把基金业作为金融业的一个重点,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将从五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支持基金业加快发展,包括:鼓励和支持基金行业加大产品设计创新力度,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基金新品种;在继续加快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同时,鼓励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形成基金业发展与本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的互动效应;加快对外开放,鼓励发展中外合作基金,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基金公司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大力推动社保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和保险投资基金资产业务多元化等等……一个以基金业为突破口的深圳金融市场“自我拯救”设想已经拉开帷幕。

  但是由于主板市场萎缩,创业板迟迟不开,无论是证券投资基金,还是创业投资基金,其发展都受到较大制约,因此深圳基金业的发展形势不甚乐观。此外国内各大城市对于基金公司的拉拢和争夺,一点也不亚于对银行、保险公司的“明争暗夺”。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也有意建成为全国的基金中心,为此上海市政府正在积极与各基金管理公司接触,希望将国内其他地方的基金公司“挖”到上海滩去。看来,深圳基金业在实现深圳金融市场的“自我拯救”前,首先要“拯救自我”。

  如果说,2000公里以外的上海对深圳是步步紧逼的话,而200公里以内的广州则对深圳虎视眈眈。目前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努力遭遇了广州的空前竞争。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珠三角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经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另外再构建两个区域金融中心,三者之间是否会形成竞争,搞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穗深港外资银行
数目

广州 10
深圳 14
香港 249


  林树森(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长):广州现在就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这点毫无异议,无论是从金融机构的数量来看还是从金融实力来看。去年广州的人民币存款就有7000多亿,若包括外币超过8000多亿,贷款5000多亿。在全国大城市中,广州的经济总量全国排第三。广州本地的金融机构不仅为广州服务,还为珠三角服务。目前,广州的资金总量、经济总量也都比深圳大。

  为什么会提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证券交易所当初开始搞实验,选择了在深圳特区来做,历史上就把证券交易所放在深圳,金融中心证券业是很关键,但是广州现在也有很多证券机构。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认为提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更准确。你也可以把这两个城市看成一个城市,广州从东到西有一两百公里,广州到深圳也就100多公里,提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没有什么毛病。

  于幼军(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市长):广州、深圳是广东省的两个中心城市,确切地说是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区域性中心”,有几个就是几个,不必局限于1个,不能因广州是“中心”,深圳就不能成为“中心”,也不能因深圳是“中心”,广州就成不了“中心”。

  深圳可以成为经济、金融中心,拥有几大优势,如全国有两大证券交易市场,一个在上海,另一个就在深圳;目前,深圳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同时,几年来深圳与香港在证券、保险、银行、基金等方面紧密合作,业务往来频繁,这无形中就等于延伸了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

节选自在广东省两会期间的答记者问

  广州、深圳的金融中心之争由来已久。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教授指出,在1990年以前,广州作为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毫无异议的是华南的金融中心,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和中期,珠江三角洲各中小城市,譬如东莞、顺德等市凭借灵活的制度,发展迅猛,相比之下,广州的发展速度慢了,造成凝聚力下降。而此时,深圳市作为特区,有政策优势且毗邻香港,经济实力迅猛上升,地位很快崛起。特别是深交所成立之后,由于有证券交易市场支撑,深圳金融一时成为华南甚至全国的金融重镇,并由此产生了深圳会否取代广州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当时曾有一段时间引发过广东金融学界的热烈讨论,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召集下,1997年曾组织进行过专题讨论,会上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在此之后,华南金融中心到底建在哪里,就一直处在模糊状态,其实当时有人曾提过一个折中的办法,穗深共建华南金融中心,但由于没办法有效协调,后来不了了之。而近几年来珠三角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广州经济发展迅速,经济辐射能力增强,而深圳则因受主板停发新股、创业板迟迟未开的影响而落后,导致华南金融中心这个话题再度摆上桌面。

  不管深圳、广州如何竞争,目前关于华南金融中心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中国三大区域经济圈中,京津唐环渤海圈已形成了以北京为经济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经济金融中心,而占全国GDP1/8、存贷款余额占11%的广东省尚没有一个定位明确的金融核心城市,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不过,目前珠三角要求协调融合的呼声以及2003年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有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契机。

  此外,2003年初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积极为在深圳各类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营造良好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方针,被称为“十八条”。《规定》强调指出:成立市金融资产管理办公室和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设立“深圳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据了解,金融资产管理办公室的编制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很快就会投入运行;在具体优惠政策上,《规定》强调,大型金融机构在深圳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需购地自建办公用房的,所购土地按市场地价给予优惠,并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总部或地区总部在深圳的金融机构新购置办公用房的,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在专项资金中一次性给予补贴……“十八条”显示了深圳为巩固和强化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地位作出的种种努力,其中对于大力吸引金融大机构落户深圳的热情使业内人士认为,深圳此举目标直指上海。但这样看未免显得有些片面,因为深圳发展金融业的目标既不是全国金融中心,更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因此未来与上海的竞争并不突出。为此,位于深圳金融中心区的深圳大剧院将拆除,新的大剧院将迁移到福田中心区。在其原址上将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金融中心,扩大蔡屋围金融中心区的规模和势力范围,为深圳金融保持领先地位做物质准备。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十八条”指出,深圳将积极推进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业在信息、技术、服务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建立深港两地金融业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强化与香港金融业的紧密联系。显然,深圳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显然是要与香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就是深圳金融业的未来。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高新技术战略的迅速崛起
过去十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深圳正朝着建立中国硅谷的目标迈进,但是前行之路坎坷不断,折射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尴尬状态。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审时度势,抓住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兴起的机遇,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十年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从1991年开始,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连续10年每年平均递增53.2%。2000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4.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51?33亿美元。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速度、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产品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微型计算机、液晶显示器、磁头、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等高科技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2000年深圳IT产业产值约占全国15%,主要IT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微机产量107万台,占全国的20%;程控交换机3535万线,占全国53%;形成了年产值345亿元的全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基地和年产值484亿元的全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基地。在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中,64%是中外合资企业,其中外资占主导地位。众多的国外高新技术大公司成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深圳的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打印机、计算机硬盘、电脑显示器、干扰素、生物乙肝疫苗、镍氢电池等产品的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和激光五大主导产业群,拥有华为、中兴、科兴、长城、安科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1998—2001年,高新技术产业拉动全市GDP年均增长约4个百分点,对深圳经济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上述数字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第一经济增长点,深圳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为集中、最具影响的城市之一。

  十年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100余项全国第一:第一台国产微型计算机是深圳长城公司开发研制的;我国第一台中文传呼机在深圳国际商业数据公司诞生;国产程控交换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企业是深圳华为公司;我国第一个民间科技工业区是深圳京山民间科技工业村……100余项“全国第一”,涉及的行业包括计算机及软件、通信、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战略的迅速崛起。

  近两年来,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全球IT产业进入调整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32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880亿元的4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10.21亿美元,占深圳出口额的三分之一,使深圳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2002年深圳软件出口额达到4亿美元,而当年全国软件出口额约为15亿美元,深圳雄居全国之首。这已经是深圳连续四年软件出口额居全国各大城市榜首,成为全国软件出口的最大基地。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e:【转帖】深圳谁抛弃了你

I服了YOU,安安。
[Move][B]我用一颗期冀的心叩问人生,仰望伟大的星空,悟于宇宙的苍远而亲切,但都不是心。[/COLOR][/FONT][/B][/SIZE][/Move]
返回列表